宋才发发表《把握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论文
 
阅读量:2万+
调整文字大小:

宋才发发表《把握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论文

 

北京8月31日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贵州民族报》社约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解读人之一的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习教授”、国家发改委中宏观察家宋才发,专门为《贵州民族报》撰写把握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论文,载《贵州民族报》2024年8月30日第3版。

标准参考文献:宋才发. 把握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N].贵州民族报,2024-08-30(3).

 

宋才发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把握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国家发改委中宏观察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突出强调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党中央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为我国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提供了方向指引

国际传播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支撑。国际传播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当下和未来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性举措,有助于推动世界全面了解和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国际友好人士日益将目光投向中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发展经验与文明成果。所以,《决定》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尤其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也即是说,要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国际舆论场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构建更加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既是打造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新引擎,也是在国际传播中创新对外话语表达的最佳方式。把我们想讲的与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与“别人讲”结合起来,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更加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平台和支撑,而且有利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助于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现实问题意义重大。2015年习近平就敏锐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中国共产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这就是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深刻背景和缘由。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围绕新时代思想舆论斗争展开的时代性课题。自2016年习近平提出“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命题以来,理论界、学术界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研究,可以说随着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多方面的需要决定的。今天我们研究如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是针对西方现代化潮流的冲击,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应对的需要,也是为了争取一个更好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当代的实践表现与自信表达,体现了“走自己的道路”的重要性与正确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增强信心、凝聚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已构成国际社会“想要听”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前提,话语体系是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具。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根本性质、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战略等多维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地阐发,实现了以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话语阐释伟大实践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彰显了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原创性精神,以党的最高层次发声的方式,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解”和“误读”,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话语辩护。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仅有利于凸显党的百年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有利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凝聚共识的力量。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进行快速调整,《决定》强调对外工作必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营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助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扩大自主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世界现代化。尤其要继续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公道正义、合作共赢的方针原则,推动更多双边和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落地生根,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不同的视角,论述和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唯一正确的道路。2021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在这里所论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指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相匹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表里的文明形态,本质上就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国牢牢地掌握了自身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主动权,表明它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的统一体。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西方话语霸权,解决了少数西方国家“丑化中国”“矮化中国”甚至“妖魔化中国”的问题,纠正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域的某些失语”“失踪”“失声”“失真”的偏向,结束了看别人脸色过日子的“学徒生涯”,独立自主地建立起了全新的话语体系。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式话语体系,需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跨越中外文化差异的边界和藩篱,瞄准国内外民众关注的热点,及时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什么我国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长期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凌者的胁迫,我国学术、理论、话语处于西方学术、理论、话语的“学徒状态”。加之国内有些崇拜西洋文化的所谓专家学者,热衷用西方话语来解读中国发展道路,习惯用西方理论来裁剪中国现实,这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之中。“理论上的搬运工”和“话语上的学徒工”状态,说到底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对外工作中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底气,在国际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中缺乏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目标任务,能否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一步。中国不只是要“走出去”,而且要“走进去”,达到能被他国受众认可、接受和理解,起到入耳入脑落地生根的效果,这是衡量“走出去”得失成败的基本标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举措,就比较好地表达了中国诉求、传递了中国理念、展现了中国担当,赢得了更多国外受众的认同。


【凤凰华人资讯网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