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6
网站首页 >> 侨史研究 >> 正文

侨研所派人赴广东就华侨农场史撰写工作展开调研

发布日期:2014-10-23 00:00:00

为了修纂好《中国华侨农场史》,923日至29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侨研所)理论政策研究部主任巫秋玉,侨研所助理研究员李章鹏、胡修雷、密素敏,广东省侨联王德强等5人组成的调研组赴广东省陆丰华侨农场、潼湖华侨农场、花都华侨农场和清远华侨农场调研,搜集有关华侨农场史的史料。

此次调研由侨研所与广东省侨联文化交流部合作,在调研期间,中共花都区委常委、统战部长赵龙、广东省侨联文化交流部长司芳予以大力支持。调研组在紧凑的时间里分别与四个华侨农场举行座谈会,听取了陆丰华侨管理区(华侨农场)李欣书记、潼湖华侨农场(潼侨镇)廖爱荣书记、花都华侨农场(花东镇)党委委员江春贤、清远华侨农场张智星场长就有关华侨农场创办、发展、改革、转型的历史进程的介绍,了解各个华侨农场发展历史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座谈会中,调研组还与陆丰华侨农场副书记林沙文、侨联主席林强华,惠州市侨联刘云主席、曾志谦副主席,广州市侨联张国民主任、花都区侨联柯群成副主席,清远市侨联李斌主席、吕志玲副处长等与会人员就如何做好《中国华侨农场史》编撰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陆丰华侨农场位于汕尾市东郊,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1万多亩,耕地面积9200多亩,林地面积2872亩,水田面积1395亩。农场创办于1952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其发展史上的黄金年代。其后历经改革、改制,目前农场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农业经济区。在管理体制上,19947月,经汕尾市委、市政府批准,在陆丰华侨农场的基础上设立汕尾市华侨管理区,2015年华侨农场将摘牌。侨区现辖华兴、尖山、饶湖3个科级(镇)办事处9个村(居)委会,16个村民小组,总户籍人口1.86万人,其中归难侨2570人,侨眷0.4万人,流动人口0.5万人。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农场的某些方面(如农场的养老保险、退休待遇等)已融入地方,但其基本架构依然是原来的样子,农场的面貌也保持得较为完整。

潼湖华侨农场、花都华侨农场“三融入”工作做得比较好,虽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遗留下来的的一些非金融性债务等),但其体制已基本融入地方,管理基本融入地方,经济也已融入市场,它们的发展势头良好。潼湖华侨农场,筹建于1966年,位于东江中下游南岸、惠州市的西南部,先后安置了来自越南、印尼、缅甸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归难侨。所辖总面积31.1平方公里,下辖5个居委会和3个村委会,总人口3.7万人,其中归侨4076人,占户籍人口的40%1995年,经惠州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潼湖经济管理区”,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管理机构,赋予县一级的行政经济管理职能,保留华侨农场牌子。2003年,撤销潼湖经济管理区,设立潼侨镇,隶属惠城区管辖。2010年,划归仲恺高新区管辖。潼侨镇是惠州市两大侨镇之一。

花都华侨农场,位于广州市北部、花都区东部,始建于19553月,辖区面积14.5平方公里,下辖3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5213人,其中归侨侨眷4800多人,占全场总人口的90%以上。农场归侨侨眷现主要从事种养业或以务工为主,种养业则以种植荔枝、龙眼、红杨桃、芒果等亚热带水果经济作物为主。199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花侨镇,同时挂广东省花都华侨农场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5年因花都区行政区划调整,花侨镇(花都华侨农场)并入花东镇。

清远华侨农场“三融入”工作取得比较大的进展。清远华侨农场始建于1960年,位于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境内,辖区面积19.3平方公里(分场部、飞机场、黄金布三个片区),全部为国有土地,下辖2个居委会27条自然村17465507人,其中归侨侨眷2308人,占全场人口的42%2013年农场实行社会生产总值14575.9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546元,职工年均收入14801元。2000年,清远华侨农场由清远市划归清新县管辖,设立清侨镇并保留华侨农场的牌子。后几经辗转,2009年,因清远市行政区划调整,清远华侨农场设为清城区事业单位,由飞来峡镇代管。

调研组还考察了四个华侨农场的老建筑场房、侨安居宿舍、农场果林种植田园、花都华侨农场博物馆;翻拍了百余份相关史料、图片,并进行个别归侨侨眷口述史采访。

来源:默认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