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解放战争的时间,毛主席曾有过一次估计。在解放战争刚开始时,由于敌我力量差距较大,毛主席曾预测,解放战争可能要持续到1950年代末才能结束,并且提出,打倒蒋介石的目标需要准备十年到十五年。然而,到了1948年3月,解放军已经在一些地方发起反攻,毛主席将结束时间缩短到大约五年,也就是1951年左右。而到了1948年11月,随着淮海战役的开始,毛主席又提出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能就能从根本上击败国民党的反动政府。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些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为什么毛主席在1948年11月的时候会预测解放战争仅剩一年左右呢?这与解放军的强势攻势以及蒋介石一系列错误决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国民党方面在淮海战役中的指挥人选有关。在这场对双方都至关重要的战斗中,蒋介石并没有派出久经沙场的薛岳、白崇禧或孙立人,而是派出了刘峙,这位被戏称为猪将军的人物,来担任国民党方面的总指挥。最终,淮海战役的结果不出所料,国民党再次惨败。那么,为什么蒋介石会选择刘峙来担任这一关键职务呢?刘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被如此讽刺呢?
![]()
刘峙出生在1892年的江西吉安,他家境贫寒,经常受到地主的欺压。刘峙不到一岁时,父亲因与邻村地主发生争执,在稻田放水的过程中被对方活活打死。由于当时地主有权有势,刘峙的父亲死后没有得到任何公正的处理,甚至连赔偿都没有。而刘峙的母亲,在丈夫死后无依无靠,只能带着他到吉安城谋生,后来在一家爆竹店工作。不久后,胡氏又嫁给了卸任统带黄小山,尽管黄小山对刘峙不错,但黄家的孩子并不待见刘峙,令他感受到深深的排挤。
![]()
尽管刘峙在黄小山家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接受了相对较好的教育,甚至曾去日本留学,但由于他总是处于外人地位,他的心理一直受到压迫,这让他产生了错乱的思维。他开始认为自己不幸的命运并非因为社会不公,而是因为自己太弱,地位太低。如果他像地主一样拥有权势,就不会受到欺凌。这个扭曲的思想,最终将他引向了错误的道路。
![]()
然而,这一切并非刘峙的一生的全部。在年轻时,刘峙曾是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1907年,面对清朝的腐败和国家的危机,刘峙毅然选择投笔从戎,进入湖南陆军小学,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虽然因为外乡人的身份,他在学校里常受到排挤,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峙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加入了学生军,保卫武昌。辛亥革命成功后,刘峙回到家乡吉安,并考入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继续为革命奋斗。
![]()
在随后的岁月里,刘峙一直参与各种反抗袁世凯、护国、护法等革命活动,显示出极强的革命热情和理想。特别是在第二次护法运动中,他坚定地站在孙中山一边,参与了多次东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刘峙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孙中山去世后,刘峙的思想开始发生改变,他越来越偏向于原先压迫他的地主阶级,最终彻底投向了蒋介石一方。
![]()
蒋介石的选择,显然和刘峙的背景有关。1926年,刘峙坚决支持蒋介石镇压国民党左派,并在北伐中表现活跃,逐步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刘峙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并在蒋介石的多次指挥下,逐渐成名。尽管刘峙在指挥一些小规模战斗时表现尚可,但在更大的战役中,他却暴露了许多问题。
![]()
1935年,刘峙升为二级陆军上将,成为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可是,到了抗战时期,刘峙的表现令人失望。尤其是在平汉路战役中,他指挥的部队未与日军交战前就开始溃败,甚至弃军而逃,给人留下了极差的印象,最终被调回重庆。
![]()
解放战争初期,刘峙主要负责后勤工作。然而,随着淮海战役的临近,蒋介石发现不让刘峙参战不行,尽管他并非最优秀的指挥官。蒋介石在战役中依然依赖刘峙,这也暴露出国民党军队指挥系统的混乱和腐败。
![]()
最终,刘峙在淮海战役中大肆贪污受贿,还泄露了大量军事机密。国民党军队在这场战役中一败涂地,而刘峙则在战败前迅速逃跑,后来流亡至印尼,最终被蒋介石召回台湾,并在那里病逝。蒋介石任命刘峙为淮海战役的指挥官,实际上说明了国民党腐朽至极,无法自救,而最终的失败也是注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