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香港11月8日电(评论员 杨流昌)十年前的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的历史性握手,如同一道划破东方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两岸同胞的心灵。这场被誉为“雨过天晴之约”的温暖交汇,跨越了66年的政治阻隔,开启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的先河,在两岸关系史上镌刻下永恒的时空座标。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场被载入史册的“习马会”,更能体悟其作为两岸关系里程碑的深远意义与现实启迪。十年来大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列惠台利民新举措,正将“习马会”播下的和平种子,培育成通向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
破冰之举:“习马会”重塑两岸关系政治逻辑
2008年至2015年间,两岸关系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走过了一段“春潮涌动”的岁月:两会协商恢复并达成23个协议,两岸直航、陆客赴台、ECFA签署等政策落地,同胞往来规模从年均400万人次跃升至900万人次。但与此同时,岛内政治生态复杂演变,“台独”分裂势力暗流涌动,两岸关系面临“和平发展成果能否巩固”的关键考验。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马会”应运而生。这场会晤绝非偶然的“象征性互动”,而是一次具有深刻政治内涵的战略对话。习近平在会面中明确指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基本事实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马英九则回应“九二共识”是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双方均坚持“一中原则”。这种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双向确认”,将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锚定于不可动摇的历史与法理事实,构成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定盘星。
更重要的是,“习马会”打破了两岸领导人66年无直接对话的禁忌,将两岸关系从“事务性协商”提升至“政治对话”层级。它向世界宣告,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自身问题;它向岛内分裂势力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否定“九二共识”、破坏台海和平的行径,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以失败告终;它更向两岸同胞发出深情召唤,和平发展是民心所向,民族复兴是共同福祉。正如台湾学者所言,“习马会”为两岸关系装上了“政治安全气囊”,为后续交流合作筑牢了不可逾越的政治底线。
十年深耕:大陆惠台利民举措续写“两岸一家亲”新篇
“习马会”留下的最宝贵资产,是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诠释;“习马会”播下的和平种子,正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十年来,大陆始终以“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将“习马会”开启的政治互信转化为具体惠台红利。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台海局势复杂多变、岛内民生需求多元的现实,大陆推出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将“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推向更深层次。
经济上,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台企参与“新质生产力”建设、跨境金融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推出多项务实政策。例如,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专项基金协助台企对接大陆产业链;扩大“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试点,覆盖20个省市,切实解决台企融资难题。这些举措不仅回应了台商“融得进、发展好”的诉求,更将两岸经济合作从“互补”推向“共生”。
民生上,持续优化台胞在大陆学习、就业、生活的便利化措施。教育部宣布扩大台湾学生“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等专案招生规模,新增10所高校试点“台生本硕博贯通培养”;人社部推出“台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国通办”,覆盖200余个职业工种;公安部进一步扩大台胞证“全国通办”范围,简化签注流程。更有温度的是,多地推出“台胞社区”,从就医、子女入学到节日关怀,让台胞“像在家一样”融入大陆社会。这些细节里的真诚,让“两岸一家亲”从理念变为可触摸的幸福。
文化上,以“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为纽带,举办“海峡两岸青年文化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等活动,吸引超百万台湾青年参与。特别是今年“五一”、暑假期间,大陆邀请台湾少数民族艺术团赴福建、浙江开展“原乡文化寻根之旅”,通过歌舞、手工艺展演等形式,唤醒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通过开展“海峡友谊杯”等两岸青少年篮球、足球比赛,拉近两岸青少年心理距离,在竞技中建立深厚友谊。正如参与活动的台湾青年所言:“当我们一起跳起丰年祭、刻下同一方印章,才真正明白‘同文同种’不是口号,是血脉里的共鸣。”
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大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初心的坚守,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践行。资料显示,2025年上半年,台胞来大陆人数同比增长42%,台企在大陆投资新设企业数量增长37%,两岸贸易额突破1.2万亿元。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台胞对大陆发展前景的信心,是对“融合发展”道路的认同,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生命力的最佳注脚,也是对“习马会”精神最好的时代致敬。
现实启示:“习马会”精神指引统一进程加速前行
站在“习马会”十周年的节点回望,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这场会晤不仅是历史的“逗号”,更是未来的“起点”。其对祖国统一进程的现实意义,已随着大陆十年耕耘愈发凸显。
其一,“习马会”强调的“九二共识”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仍是促进交流合作、抵御“台独”分裂的“定海神针”。十年来,尽管岛内政局波谲云诡,但只要认同“九二共识”,两岸交流合作就有动力;反之,若否定这一基础,必然导致台海局势紧张。今年以来,针对民进党当局试图以“去中国化”切割两岸联结的行径,大陆一方面强化反制,另一方面通过惠台举措扩大“认同公约数”,正是对“习马会”政治逻辑的灵活运用——既坚守底线,又展现善意。
其二,“习马会”开启的“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传统,为未来继续开展两岸高层沟通预留了空间。当前,尽管岛内政治环境复杂,但大陆始终以最大诚意推动两岸对话。今年9月,国台办发言人明确表示:“我们欢迎台湾地区任何坚持‘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人物,来大陆参访交流。”这种开放姿态,既是对“习马会”精神的继承,也为破解两岸政治僵局埋下伏笔。
其三,“习马会”激发的民族认同,正转化为推动统一的强大动能。十年来,两岸同胞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在合作中深化感情。当下岛内“要和平不要对抗”的理性声音越来越强劲,一项民调显示,68%的台湾青年认同“两岸统一对台湾发展有利”,较2015年提升22个百分点。这种认知转变,正是“习马会”历史记忆与当下大陆惠台利民实践共振的结果。当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从“求和平”走向“求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便不可阻挡。
结语:以“习马会”精神为帆,驶向统一彼岸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春华秋实。“习马会”的历史性握手,早已化作两岸关系发展的“精神灯塔”。今天,当大陆以更坚定的意志、更务实的举措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当越来越多台湾同胞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国家完全统一。
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让我们铭记“习马会”的初心,以融合发展厚植共同利益,以心灵契合凝聚共同愿景,以坚决斗争捍卫共同底线。正如“习马会”所昭示的,唯有坚持一中原则政治基础,才能确保台海和平稳定,唯有深化两岸同胞情感联系,才能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在“习马会”开启的和平发展大道上,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必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