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文田
泉州自古被誉为“海丝起点”,城内外散落着无数古刹与宗教遗迹,其中,宿燕寺因其静谧悠远的氛围而别具一格。许多人来到泉州,总要去开元寺看东西塔的恢宏,去清净寺感受中西文明交汇的痕迹,而宿燕寺,则更像是一处被时光轻轻藏匿的佛国净土。
清晨登临宿燕寺,沿着山路而上,雾气氤氲,林木交错。寺门并不宏伟,却古意盎然,几片斑驳的石刻,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与大多数香火鼎盛的寺庙不同,这里少了热闹的喧嚣,多了一份淡泊与清寂。推门而入,耳边传来钟鼓声,低沉而悠远,仿佛能将心中浮躁一点点沉淀下来。
寺院因“宿燕”而得名,相传古木枝头常有燕子栖息,晨昏之间,燕语呢喃,佛音袅袅,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此得以展现。泉州自唐宋以来便是佛教重镇,宿燕寺虽不如开元寺般鼎盛,却正因其低调与安静,更能让人领悟佛法中“空”“寂”“和”的境界。
走进大雄宝殿,香烟袅袅,佛像庄严。殿中并不富丽,供奉的佛像朴拙宁静。几位信众在蒲团上虔诚礼拜,合十间,仿佛将内心一切烦恼交托于佛前。我伫立片刻,感受到一种从容与释然:在世俗的纷争与喧嚣之外,人心仍有一块净土,可以被安放。
宿燕寺的古井边,泉水清澈,映照着天光。井旁的石碑斑驳,刻满佛偈。读来字字古拙,仿佛前人穿越时空的叮咛。泉州人常说,宿燕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灵魂休憩的所在。许多游子在外漂泊多年,回到家乡,都会来此一拜,不求富贵平安,只求心境宁和。
寺后小径蜿蜒通往山腰,台阶两侧古木参天。微风拂过,松涛阵阵,伴随着远处传来的梵音,如同一场天然的交响。坐在石阶上歇息,眼前是泉州古城的轮廓:闽南红砖民居鳞次栉比,古塔尖顶若隐若现。宿燕寺的清幽,与山下的烟火人间形成鲜明对比。此刻我忽然明白,佛教所讲的“出世”与“入世”,并不是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宿燕寺安静地立于山中,既出世,隔绝尘嚣,又入世,默默庇佑众生。
寺院一角,有几只燕子在屋檐下起落。它们不惧人声,时而振翅,时而停栖,正应了“宿燕”之名。燕子自古象征着归来与团聚,它们在此安家,仿佛暗示着宿燕寺不仅是佛法的归处,也是游子心灵的港湾。泉州自古多侨,多少离乡的游子,心中始终牵挂着这片土地。或许正因如此,宿燕寺的钟声才显得格外悠长,它提醒着每一个人:不论漂泊何方,终有归来之日。
午后,寺中更加静谧。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青石板上,斑驳点点。我在僧舍旁的小院中看到几位僧人正整理经卷,他们动作缓慢而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已静止。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禅”的含义:它不是高深莫测的哲理,而是将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到极致,用心去体验,用心去生活。
坐在廊下良久,心绪也随之沉淀。宿燕寺并不以恢宏建筑取胜,却能以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与包容,让人从世俗的浮躁中暂时抽离。临近午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寺院,沿着山道缓步而下,身后传来的钟声与燕语,仍在耳畔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