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边境再起枪声:朝韩互指挑衅,半岛紧张再度升级

发布日期:2025-08-24 09:00:58
凤凰华人资讯网 杨文田|特评
8月19日,在朝韩军事分界线附近响起了刺耳的枪声。南韩联合参谋本部(JCS)确认,当时有北韩士兵正在中部非军事区施工,部分人员短暂越过军事分界线,于是南韩军方发出警告射击,北方士兵随后退回北方领土。与此同时,朝鲜方面通过朝中社报导称,南韩军队“蓄意挑衅”,使用机关枪对正在进行边界封锁工程的朝鲜士兵进行了超过10发的警告射击,并警告此行为将使局势滑向“无法控制的阶段”。
 
朝鲜半岛再次陷入了熟悉的紧张氛围。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在“挑衅”或“侵犯”?
 
南韩方面认为,这只是“防御”。他们强调,越界行为本身就触碰敏感神经,军方进行警告射击,是合理的自卫反应。若放任北方士兵随意跨线施工,非军事区的法律地位将受到挑战,甚至可能被朝方逐步“蚕食”。而朝鲜则坚称自己是在主权范围内进行边界封锁工程,并且提前通报了部署意图,是南韩“无端挑衅”,用枪声破坏了稳定。双方各执一词,根本矛盾依旧在于对军事分界线的解读、对安全边界的理解。
 
事实上,8月19日的边境枪声之所以敏感,不仅仅因为枪口指向的是对方士兵,更因为它发生在南韩政策转向的背景下。李在明政府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缓和对朝政策的措施。与前任保守派不同,他主张重新营造和解氛围,尽力恢复2018年前后文在寅与金正恩时期曾有过的对话场景。比如,南韩拆除了边境用于播放反朝宣传的高音喇叭,停止跨界心理战,努力消除对立的象征性设施。李在明甚至公开表态,希望重建“军事互信”,并愿意推动无条件对话。
 
这一系列举措在南韩国内被部分人解读为“回归理性”的尝试,毕竟过去几年朝韩关系急转直下,边境摩擦频繁,甚至一度有炮击事件发生。历史上,类似的冲突并非首次:2010年延坪岛炮击、2015年高音喇叭事件,都曾引发南北双方的紧张对峙。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任何一声枪响都容易被放大成政治事件。
 
与此同时,李在明并未放弃军事防卫。南韩依旧与美军保持紧密合作,联合军演照常举行。在8月19日枪声发生的同时,美韩正进行年度“乙支自由护盾”(Ulchi Freedom Shield)大规模军演。南韩政府强调这类演习是“防御性质”,旨在防范突发事件,而非针对朝鲜,但在朝方眼里,这样的表述难以令人信服。
 
因此,我们看到南韩的对朝政策呈现一种“两手并举”的状态:一方面拆除喇叭、呼吁对话,另一方面依然保持军事戒备。这种“温和但不软弱”的姿态,既是国内政治的需要,也是现实安全环境的结果。对李在明政府而言,如果完全抛弃军事合作,很可能被在野党攻击为“软弱卖国”;但若不展现一定的缓和动作,则无法打破恶性循环。正是在这种矛盾的框架下,边境的一次枪声就格外容易被放大为政治事件。
 
与南韩的谨慎试探不同,朝鲜在近期表现得更加强硬。此次施工正是其“封锁南部边境”的计划之一。朝鲜军方宣称,自6月25日与7月18日已向驻韩美军发出通报,警告可能会在边境进行施工,以避免误判。但南韩方面显然不认可这种“单方面通知”的正当性。朝鲜副总参谋长高钟喆甚至公开警告称,如果南韩再阻扰施工,将被视为“蓄意挑衅”,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军事反制。
 
这种态度延续了朝鲜长期以来的战略逻辑:边境封锁是主权象征,也是对南韩缓和政策的一种“冷淡回应”。过去数月,金正恩及其妹妹金与正多次表态,不认为南韩政府具备真正改善关系的能力。他们断言“南韩不能成为我们的外交伙伴”,几乎把和解之门提前关死。换句话说,哪怕李在明做出象征性的让步,朝鲜依旧选择用高压与冷淡来回应。
 
这也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朝鲜与南韩之间的对话机制几乎完全丧失。2018年板门店会晤之后,双方曾一度签署了一系列军事缓和协议,包括禁止在军事分界线附近进行实弹演习、建立缓冲区、拆除部分岗哨等。但随着后续局势变化、美国与朝鲜的谈判破裂,这些承诺逐渐形同虚设。南韩在保守政府时期恢复了心理战,朝鲜则用导弹试射、炮击演练予以回应。如今,即便李在明试图回头,但显然朝鲜并不打算轻易接招。
 
除了朝韩双方的对峙,美国的角色也不容忽视。美军在南韩驻扎数万人,美韩联合军演规模庞大,不仅包括地面部队,还涉及海空军力量。这些演习往往被设计成“模拟半岛突发冲突”的实战演练。虽然华盛顿与首尔始终强调其防御性质,但在平壤眼中,这几乎等同于“实质性侵略准备”。因此,只要美韩军演不停,朝鲜就会持续把矛头对准南韩,即使后者释放缓和姿态,也会被视为“虚伪”。
 
中国与日本在这一局势中也有自己的考量。中国一贯呼吁“克制”,主张半岛问题应回到谈判桌上,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对北京而言,半岛的稳定直接涉及东北亚安全与中美竞争格局,不希望看到局势失控。而日本则因近年来与朝鲜的导弹危机直接相关,对朝态度更趋强硬。东京担心一旦朝韩摩擦升级,朝鲜会借机再次试射导弹,进一步威胁日本安全。于是,日本在公开场合往往支持南韩与美国的立场,强化区域同盟合作。
 
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朝韩冲突很难被单纯看作“边境事件”。8月19日的枪声不仅是一次边界摩擦,更是大国角力下的缩影。南韩需要在维护本国安全、寻求对话可能之间找到平衡;朝鲜则借封锁工程来强化对内的权威与对外的主权宣示;美国则通过军演持续向朝鲜施压;中国与日本则从区域稳定与国家安全角度关注着事态。
 
未来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如果南韩继续维持缓和政策,但同时坚持联合军演与边境防卫,朝鲜可能会继续指责其“虚伪”,拒绝任何实质对话。而如果朝鲜在封锁工程之外采取更强硬的举措,比如增加军事部署、甚至进行导弹试射,那么紧张局势势必进一步升级。另一种可能性是,在大国压力下,朝鲜和南韩被迫通过“低层级沟通”维持某种默契,比如提前通报边境活动,以防止冲突失控。这种“最低限度的管控”或许是短期内最现实的出路。
 
从历史上看,朝鲜半岛的紧张与缓和往往呈周期性循环。一轮枪声、一次演习,都会引发媒体的放大与民意的震荡,但长期来看,双方在结构性矛盾上始终缺乏突破口。谁是真正的“挑衅者”?或许很难有单一答案。对南韩而言,它只是坚守边界的自卫;对这次枪响虽未造成实质伤亡,却足以成为新的警示。它提醒人们,半岛局势依然脆弱,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失控。缓和需要时间,更需要政治勇气。李在明的政策尝试是否能突破僵局,金正恩的强硬是否会在压力下有所松动,都还有待观察。可以确定的是,在美韩军演继续、朝鲜封锁工程推进的背景下,半岛仍将处于“风起、底线试探”的敏感关口。这次事件,再次提示所有相关方:在紧张与对话之间,任何一次边界摩擦都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信号,唯有谨慎与理性,才能防止悲剧重演。
 
(作者系凤凰华人资讯网董事长兼时事专栏评论员)

来源:凤凰华人资讯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1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