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华人资讯网|杨文田 特评
特朗普再度挥舞关税大棒,使本就因三年疫情而脆弱的全球市场神经再度紧绷。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这一外交行动不仅为中国与三国关系注入新动能,也为区域乃至全球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稳定支点。在喧嚣的贸易威胁与理性的邻里对话之间,世界清晰地看见了两种外交路径的分野:一边是单边主义和脱钩思维的愈演愈烈,另一边是睦邻友好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续深耕。
特朗普式的“关税治国”表面强硬,实则短视。从第一任期滥用关税工具开始,无论是针对钢铝产品还是消费电子,从欧盟到中国,其政策造成的后果是全球供应链的震荡、消费成本的攀升、市场信心的削弱。虽然拜登政府延续了部分前任的做法,但已不再大规模加码。如今,2024年再次参选的特朗普高调宣称要推动制造业回流、全面重构中美经贸关系,甚至不惜以极限施压制造“脱钩”。然而现实并不支持这种幻象:通胀高企、企业搬迁受限、全球产业高度融合,关税壁垒不仅无助于美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其经济脱节的风险。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不断深化的周边外交布局。习近平主席此次东南亚之行,不仅将中国与三国的合作关系提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也标志着“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东盟落地生根。这一外交语言体系继中俄、中非之后的又一次延展,展现了中国推动多边合作、构建区域稳定的战略定力。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既是中国的传统友邻,也是RCEP重要成员,同时也是美西方“印太战略”重点拉拢的对象。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与三国关系的升温,不仅释放出维护多边稳定的积极信号,也体现出地区国家对“脱钩”风险的警觉与对互利合作的现实选择。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核心逻辑,是“去全球化”的倒退思维。他口口声声要“保护美国工人”,却忽视制造业背后的全球分工网络;他主张“美国制造”,却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和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而习近平在访问三国期间提出的,是另一种全球化叙事,不是零和竞争,而是合作共赢;不是筑墙脱钩,而是互联互通。在访问中,中国重申支持东盟中心地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经贸合作。这种区域整合的稳健思路,无疑比高筑壁垒的“关税战”更具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近年来在对外政策上始终坚持“多边平衡”,一方面与美国开展特定合作,另一方面与中国保持紧密经贸联系。中国则以不设前提、不强制选边、不搞对抗的开放姿态,打造灵活包容的合作平台。这种“不选边”的外交智慧,正是“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体现,既尊重国家主权,也回应合作发展之需,为动荡时代的多边协作提供了范本。
从全球视角看,特朗普掀起的“新关税战”与中国推进的“新睦邻战略”,映射的是两国在全球治理理念上的根本分歧。特朗普所代表的,是一种封闭、竞争、排他的治理逻辑;而中国倡导的,是一种联通、共享、合作的全球格局。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于政策手段的不同,更将在未来国际秩序的构建中产生深远影响。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各国必须在两种模式之间作出抉择。
更值得思考的是,美国近年来鼓动的“去中国化”策略,正在现实中遇到结构性瓶颈。虽然部分西方企业试图将产业链迁往东南亚国家,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一度成为“脱中”热门选项,但事实是,“脱中”并不等于“离中”:大量中间产品和核心原材料依然高度依赖中国。这次访问期间,中国与三国在高科技、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为区域产业链稳定提供制度保障,也标志着一种“再整合”的趋势正在形成,不是断链,而是重构;不是脱钩,而是升级。
可以说,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之行不仅是中国双边外交的深化,更是对不确定时代的积极回应。在特朗普高举“制造业回归”旗帜之际,中国以脚踏实地的方式维护区域联通;在西方鼓吹“脱钩断链”之时,中国用互利合作夯实共赢基础。这不仅是两种战略的较量,更是两种发展理念的竞争。
对世界而言,问题早已不是“中美谁更强”,而是“世界需要怎样的中美”:是彼此对抗,制造风险;还是携手合作,承担责任?特朗普的关税思维无法解决美国的深层问题,反倒可能误导世界走向更深的割裂。而中国所推进的“命运共同体”实践,正在悄然积累信任,搭建桥梁,拓展共识,这正是未来国际秩序中最稀缺的公共产品。
当关税大棒高高挥舞,外交沉淀终将留下历史印记。在特朗普再喊“让美国再次伟大”时,中国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持续努力,塑造出一幅包容、稳定的亚洲图景。这场关于“关税壁垒”与“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对照,不只是中美对外风格的缩影,更是这个时代摆在世界面前的一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