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网站首页 >> 谈古论今 >> 正文

抗战烽火中的华侨英魂:追寻旅菲闽籍华侨杨志民的抗战足迹

发布日期:2025-04-11 21:13:45

近日,湘西档案公众号的后台收到了一条特殊的留言:“我的爷爷杨志民是华侨抗日英雄,我们在寻找他牺牲的地点,想得到您的帮助。”经过进一步接触,我们了解到留言者是杨志民的孙子杨正红。祖籍泉州的菲律宾华侨杨志民,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爱国华侨,于1937年回国投身抗日,后来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1981年,在得知杨志民牺牲的消息后,其妻与子孙三代人开启了长达43年的“寻亲”之路。

今天,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为帮助杨正红先生寻找其爷爷杨志民的战斗足迹等信息,传承红色文化,让我们一起翻开尘封的档案,探寻海归赤子抗日的英雄故事,向所有投身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的华侨华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心怀桑梓  回国抗日


杨志民祖籍晋江县南门外(今属泉州鲤城区江南街道)亭店村,1915年出生于菲律宾宿务市,从小生活富足。他学生时代就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心里向往革命胜地延安。  


图片
杨志民照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海外华侨华人获悉八路军和新四军坚决抗日,英勇善战,十分欣慰,在人力、物力和政治上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援助,还组团成批回国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

杨志民当时22岁,也一心要回国参加抗日。家里在老家亭店村给他安排了一门婚事,想以此留住他。结婚对象黄速治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富家女,她父亲在南洋开大型超市,她是长女被留在老家照看祖业。1937年11月,杨志民与黄速治在老家完婚。杨志民和黄速治本是门当户对的一对新婚恋人,然而抗日报国心切的杨志民,毅然抛下新婚妻子和富裕的家庭生活,在完婚后第14天离家,奔赴革命胜地延安。



延安深造 投身革命



当时和杨志民一起到达延安的还有四位泉州藉旅菲华侨,他们是张极生(南安官桥人,后牺牲)、蔡振声(南安官桥人)、杨再成、孙权裕,这五位被誉为旅菲华侨青年“开路先锋”。在杨志民他们的带领下,其他泉州籍华侨青年也纷纷回国投奔延安,并相继进入“陕北公学”进行培训学习。       

1938年3月,杨志民在陕北公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月后被抽调到“陕北公学”第22队第一区队并担任党小组长。同年8月,他被分配到晋东南抗日前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正式走上抗日第一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系阎锡山在中国共产党的提议下于1937年8月组建,由薄一波任政治委员,牛佩琮任政治部主任,该部队政工干部绝大多数为共产党员。

这期间,杨志民给家里写过信,并寄回一张穿军装的照片,但之后,就再也没了消息。黄速治开始了漫长的等待,5年,10年……黄速治结婚时才16岁,抗战胜利,接着是全国解放,杨志民也没有消息,黄速治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老家苦等。



图片

泉州晚报关于杨志民的报道



家人盼归   英勇牺牲



那时,黄速治有个朋友家是开金行的,也是泉州名门,他们家孩子比较多,看黄速治一个人可怜,就把一个男孩过继给黄速治,取名叫杨棋龙,就是杨正红的爸爸。她带着杨棋龙艰难度日,并送杨棋龙读书,毕业后杨棋龙做了老师。杨棋龙婚后有三小孩,姐姐叫明红、秋红,最小的弟弟就叫正红。

1976年,杨棋龙办理去菲律宾接受祖产的手续,之后和杨正红一家留在了香港,而黄速治坚持要一个人留在老家泉州等待杨志民的消息。直到1981年10月,一家人终于等到了杨志民的消息。时任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副政委、江苏省建设兵团第三师正师职副政委施纯亮,经辗转多方打听,找到杨志民亭店村的祖宅,找到了黄速治。

原来,施纯亮和杨志民曾经一起在陕北公学学习生活,杨志民还是他的党小组长,他很敬重杨志民。黄速治从施纯亮处得知,杨志民早在1939年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就不幸牺牲了。隐忍了四十多年,60岁的黄速治终于大哭了一场。

在施纯亮的帮助下,黄速治写信给曾在陕北公学工作、时任安徽省总工会主席的陈庆泉,请求他帮助调查落实杨志民牺牲的情况。但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查到杨志民生前所在部队的具体番号和牺牲地点。最后陈庆泉将黄速治写的请求报告,转到泉州市民政局,民政局当时回复认定,杨志民家属应按革命家属对待。此后,黄速治就一直对接相关部门,希望落实追认杨志民为革命烈士,但一直没有结果。

2010年6月21日,黄速治在香港逝世,结束了她坚持70多年的守望,她用行动表明虽然和杨志民在一起生活只有14天,但她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黄速治去世后,寻找杨志民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杨棋龙接着找,他通过各种方式想方设法寻找杨志民的革命足迹。在他找到的诸多资料中,有一篇施纯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写过纪念杨志民的长文《火样的革命热情 青松似的革命性格》。



图片1982年泉州市民政局的回复

               

赤心向党  情暖战友



施纯亮回忆说,抗战开始后,他和一些想投奔延安的华侨青年还在犹豫,当得知杨志民几位青年已经回国奔赴延安,他们激动万分,说:“开路先锋已经出动了,我们还犹豫什么?要快跟上去!”不久,施纯亮就和另外三位同学冲破各种困难,回国投奔延安了。到延安后,他们立即追随“开路先锋”来到陕北公学,施纯亮在陕北公学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杨志民。随后,他们都被抽调到“陕公”22队一区队,这个区队的学员全部是华侨,因施纯亮和杨志民杨志民同在一个班,对他也最为熟悉。

在施纯亮的回忆中,杨志民性情表面上看比较沉静,不多讲话,对人似乎有些冷漠、孤傲。可是一经接触和相处,杨志民不论对革命事业、对同志,都那么忠诚和热情。杨志民非常关心华侨青年的学习生活,听说施纯亮还没有笔记本,就亲自去买来几张有光纸和新闻纸,替他装订学习笔记本,并带他到书店里选购《列宁主义概论》等理论书籍,还常陪着一起读书,共同探讨研究问题。  

在生活上,杨志民对同志们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1938年6月,世界青联、学联的代表团访问延安。为搞好国际统一战线,延安倾城出动热烈欢迎。可很不巧,施纯亮生病了,头疼发热不能起床,他心里又着急又难过。班里的同学都去参加欢迎活动了,杨志民主动留下来陪伴和照顾他。“他象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似的细心照料我,安慰我,帮助我取药、弄饭,还特意到校外一家小饭馆里买白面馍馍给我吃,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吃到的东西。”在施纯亮的回忆中,那时杨志民对同志们都很照顾,和班里许多同志都相处得很密切,大家有事总喜欢找他商量。



铁骨砺剑  共赴国难



在杨志民的帮助下,施纯亮正式入党了,他说在党内生活几十年,对他帮助和教育最多的,还是杨志民。杨志民对同志热情、谦虚,对自己要求更是严格。有一次,学校组织22队到外面搞一天野营训练。出发前,杨志民疝气正好发作,行走有困难。施纯亮见状劝他向领导请假,不必参加。杨志民却说:“要是真上战场,敌人打来了,去向敌人请假吗?”施纯亮不解,说这又不是真上战场。杨志民听后很不高兴,说革命不是做游戏,在这里学习的每一个课目,都是为了准备上战场,同敌人真刀真枪干。他坚持参加了这次野营训练,一路上咬牙坚持,还抢着帮别人背东西。当天晚上返校途中,最后一个训练课目是包围搜索一个小山头的残敌。分散的小组冒着漆黑的夜色,漫山遍野地搜索,爬山、登悬崖、钻小树丛。杨志民尽管身体不好,却一步也不落下,冲锋陷阵,像上了战场一样认真,还不断向身旁的同志做鼓动工作。回到学校,杨志民累得不能动弹了。

1938年6月底,施纯亮三人被批准到华北八路军去工作。施纯亮出发的那天早晨,杨志民很早就起床帮大家整理行装,并一再嘱咐路上要多加小心,互相关心帮助。施纯亮问他,准备到哪里工作?是不是要参加华侨工作团回南洋去?杨志民说,一切看组织上的安排,党叫回去,他就回去。不过他更希望能在祖国的土地上战斗一辈子。杨志民又说:“这一次,也说不定是我们最后分别,那也不要紧。我们是共产党员,就是要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的。”那天早晨,出发去华北各地的十位同志,一起慷慨激昂地高唱着《再会吧,在前线上》:“再会吧,在前线上!民族已到生死关头,抗战已到紧要时候。怕什么流血,什么牺牲! 坚决抵抗!把残暴的日本野兽,都赶出中国的地方!中华民族儿女们,慷慨悲歌上战场,不复失地誓不还乡!……”晨雾很浓,大家走出几十步再次回过头想再看看他时,已被浓雾遮住,看不见了。前行的队伍大声喊道:“在前线上再见!”远处传来杨志民坚定的声音:“在前线上再见!祝你们胜利……”



图片

施纯亮的回忆文章



施纯亮曾两次回延安,急切打听杨志民的消息,但都没打听到具体工作单位,直至传来杨志民牺牲的消息。



结束语



回溯往昔,抗日战争在历史长卷中刻下了浓墨重彩的血色印记。无数海外华侨怀揣炽热的爱国之心,跨越重洋,投身保家卫国的烽火硝烟。许多人血洒疆场,骸骨难归。

时光流转,以杨正红为代表的华侨后代,肩负家族使命,踏上了艰辛漫长的寻亲之路。他们执着寻亲,并非仅仅为了完成家族夙愿,更是让先辈的抗日事迹重见天日,让抗日精神生生不息。这份跨越时空的坚持,既是对亲人的深情眷恋,也是对先辈抗日精神的铭记与赓续。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向这些赤诚执着的华侨英雄后代致以深深的礼赞!我们由衷祈愿,他们能够早日找到亲人的下落,也期望他们的寻亲故事,化作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鼓舞更多人铭记抗日精神,使之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

青山不语,英魂长存。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华侨英雄,传承他的爱国精神,让华侨精神薪火相传,让爱国之志永续华章!为更多抗日爱国华侨寻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路仍在继续……



作者:龚恵君

 

来源:湘西档案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3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