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华人资讯网|杨文田 特评
4月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日子。清明节将至,这是一个追思故人、缅怀历史的时刻。而今年,国际舆论的目光却集中在这一天美国的一些政治与经济动向上,有人甚至称之为“美国的解放日”或“毁灭日”。无论是出于情绪化表达,还是对现实局势的夸张判断,这种情绪反映出人们对美国全球地位持续动摇的敏感。与此同时,关于中国是否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讨论也再度升温。然而,在热烈讨论的背后,更需要一份冷静的分析和战略性的思考:中国是否具备替代美国的基础和条件?世界是否已准备好迎来一场主导力量的更替?
当前,全球经济体系依然高度依赖美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美元在全球跨境支付中占据了约58%的份额,而人民币的国际结算比例仅为4%左右。尽管中国在贸易总量、制造能力和经济体量上均处于全球前列,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仍较为缓慢。美国凭借其成熟的金融体系、强大的法治基础、稳定透明的政策机制,以及对全球投资者的信用支撑,继续维持其货币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中国虽已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推动“去美元化”进程,但在国际规则、支付基础设施和市场信心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从国际金融秩序的演变规律来看,单靠经济总量并不能迅速撼动美元霸权的根基。
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也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参照。2023年,美国人均GDP达到8万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约为1.3万美元。这一差距不仅体现了中美在发展阶段上的明显分野,也反映出中国仍面临着人均收入提升、社会保障完善、消费能力扩大等系统性挑战。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中产阶层群体正在崛起,但整体经济结构依然处于转型期,要承担起“世界经济引擎”的角色,还需在技术创新、消费内驱、资本输出以及制度话语权等方面实现突破。更重要的是,成为全球经济火车头,意味着要提供全球经济的稳定预期与公共产品,这既需要硬实力,也离不开软制度的支撑。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美国的同盟体系仍是其最强大的战略资产之一。尽管近年来美国在多个国际协议上的单边动作引发了部分盟友的不满,从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到拜登政府与欧盟、日本在贸易规则、安全议题上的博弈,确实暴露出其领导力的裂痕。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依然牢牢把控着包括北约、G7、五眼联盟、QUAD等在内的全球安全与经济网络。这些同盟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协作平台,更是在价值观、制度模式、话语规则上的延伸。虽然欧盟在绿色能源、数字化等领域与中国加深合作,但在核心的政治安全框架中,尚未有迹象表明会全面“倒向”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确实在全球影响力方面展现出迅速崛起的态势。从产业链完整性到基建输出能力,从新能源技术创新到14亿人口市场所释放出的消费潜力,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一带一路”倡议下,多个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在电动车、5G、AI、光伏等领域,中国企业走在全球前列。然而,内部挑战同样不可低估: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青年就业压力突出、中美科技脱钩带来的潜在系统风险,以及金融市场开放不彻底、民营经济信心波动等问题,都对中国能否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提出了严峻考验。在这背景下,贸然宣称中国即将“取代美国”,并不符合现实。
必须看到,当前的世界不是“非中即美”的格局,更不适合陷入简单的零和博弈。中美关系的未来应建立在长期的竞合关系之上。一方面,美国依旧在基础科研、核心技术、规则制定等方面保持领先;另一方面,中国在应用层面具备更强的速度与广度,两国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供应链稳定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谁崛起、谁衰落”,而在于能否在竞争中维持理性,在合作中找到共识,避免走向不可控的对抗局面。
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国最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非赢不可”的历史叙事,而是一种持续进化、自我革新的战略思维。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常常伴随着周期性震荡,真正决定成败的,并非外部环境的友好程度,而是内部治理能力的成熟。无论美国是否迎来某种“毁灭”或“解放”,中国都不应建立在他国衰败基础上的成功愿景,而应立足自身,走出一条具有制度弹性、发展韧性与文化自信的发展路径。国际社会需要一个稳定、负责任、可信赖的中国,而这不仅关乎实力,更关乎姿态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