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 杨文田特评
七大工业国集团(G7)于本月12日至14日召开外长会议,会后发布联合声明,首次故意未提及一中政策,却再次表达对台湾的支持。对此,台湾外事部门随即表示高度欢迎与诚挚感谢。然而,G7的相关表态,实质上对当前两岸局势并无具体影响,也难以改变台海现状。
不可讳言,台海两岸军力的悬殊差距是台湾当前最无法回避的现实。解放军经过数十年的军事现代化建设,无论是在空军、海军,还是飞弹、网络战等领域,都已具备相当的战力投射与战略压制能力。反观台湾,无论国防预算还是兵力规模皆远不及大陆,仅靠有限的军备与募兵制下的兵源,面对解放军的持续军事压力,始终处于守势。俄乌战争的爆发与持续,也让世人看见依赖外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乌克兰虽获得大量来自美国与北约的军事支援,但仍面临领土沦陷、基础建设被毁、经济崩溃、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烈代价。台湾若仰赖美国援助,恐亦难保于战火中全身而退。
台湾的安全,不能仅寄望于外力,必须从内部策略调整与务实两岸政策入手,方能降低战争风险。正因如此,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不仅是台湾生存发展的保障,也是区域安全的关键。然而,近日赖清德当局提出的“赖17条”,却令局势骤然紧张,尤其是将中国大陆明确列为“境外敌对势力”的表述,更让两岸之间原本脆弱的互信基础雪上加霜,几近瓦解。
值得注意的是,“赖17条”中的敌对定位,实际上已超出过去台湾对两岸关系的惯常定位,从“特殊关系”一步跃升至准战争状态的对立架构,这不仅让大陆视之为赤裸挑衅,也让国际间对台海局势的稳定性更加忧心。舆论普遍认为,赖清德此举恐已将台湾推向更高风险的边缘,特别是在两岸缺乏沟通管道、军事互信机制失灵的情况下,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迅速升温,酿成不可收拾的冲突。
事实上,回顾两岸多年来的互动历程,尽管政治立场与制度存在差异,过去仍能透过交流、协商,维持一定程度的和平与稳定。无论是“九二共识”,还是马英九时期的两岸热络经贸与人文交流,皆证明台湾若能在“不统、不独、不武”的框架下,以务实态度与大陆互动,仍可争取和平红利。然而,赖当局上台后,若一味以“抗中”为施政主轴,甚至公然挑衅,极可能使台湾陷入准战争氛围,使民众承受更大的军事与经济风险。
此外,赖当局的强硬表态,也将使台湾在国际空间上更加被动。虽然美国与部分西方国家口头上支持台湾,但其实际立场仍多以自身利益为优先。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向来采取战略模糊政策,既不明言会军事介入,也未给出台湾明确安全承诺。倘若台湾单方面挑衅,引发大陆强烈反应,最终可能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难以真正获得国际支持与安全保障。
现今的国际局势亦不利于台湾孤注一掷。美国正深陷中东与东欧的多重危机,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入已出现瓶颈。倘若两岸爆发军事冲突,台湾能否获得如预期般的援助仍是未知数,更遑论美方是否愿意直接介入与大陆的军事对抗。因此,台湾的当务之急,应是谋求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务实对话,将台海风险降至最低,而非激化敌意。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赖清德“赖17条”背后展现的,或许不仅仅是对内的政治动员,更是一种意识形态驱动的对抗逻辑。这样的政治操作或许能在短期内凝聚部分选民支持,但长远来看却无异于让台湾失去与大陆协商、沟通的空间,也让和平的可能性日渐渺茫。毕竟,台湾的安全不可能建立在敌意与对抗的基础上,而应建立于理性、稳健与双方皆能接受的互信架构。
综合而言,两岸军力悬殊与地缘现实已为台湾的安全敲响警钟,赖清德当局若无法及时调整策略,持续挑动两岸敏感神经,极可能将台湾推向险境。舆论与民间普遍期盼台湾当局能悬崖勒马,回归理性与务实的政策主轴,以民众福祉与台海和平为最高原则,而非将台湾地区带往险峻的不归路。毕竟,只有两岸和平相处,台湾才能真正争取到更大的国际空间与安全保障,这才是符合全体台湾人民根本利益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