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一本书,为唐人街正名
发布日期:2024-07-10 08:25:29
中评社北京7月4日电/据中国侨网报导,“唐人街并非贫民窟,而是充满潜力的移民社区。”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周敏用《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以下简称《唐人街》)为唐人街正名。
日前,《唐人街》重译发布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作者周敏讲述个人经历与研究历程,而这些经历与《唐人街》的融合吸引了众多目光。
不一样的《唐人街》
1936年,国学大师林语堂出版小说《唐人街》,记录了一代移民在纽约唐人街上艰辛、温暖的生活,也体现了早期中国移民的“美国梦”。
近90年后,周敏在书中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唐人街。在书中,周敏聚焦唐人街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于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唐人街如何在制度性排斥的逆境中蓬勃发展,以及华人移民在唐人街是如何自强不息,最终成功融入主流社会等问题。
周敏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了唐人街有助于移民落地生根的机制和潜质,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群体族裔资源的互动作用,得出了不同于经典同化理论所预测的结论:居住在唐人街的华人并非“被拯救的弱势群体”,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唐人街并非传统的都市贫民窟,它具有坚韧抗逆性的社会结构和独特的族裔经济。
凌晨三点起床,用5个多月写成《唐人街》
1992年,英文版《唐人街》于由美国天普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文版也于1995年首次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而在此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唐人街》新译本的序言中,周敏详细介绍了她创作《唐人街》的历程。
“美国学术界有句名言:要么出版,要么出局(publish or perish)。我很清楚,这不仅仅是一种说法,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压力和职业要求。”
“我刚出道的时候,面临着好几个挑战。一来因为我缺乏在美国执教的经验,教学压力很大;二来我刚与分别了将近五年的儿子相聚,当时先生还在欧洲工作。我们母子俩不仅要重新互相适应,还要相依为命,我这个“单亲”妈妈可真不容易当。此外,我从美国东北部移居到南部较为保守的地区,对当地的环境、文化和人情世故都不理解,需要重新适应。此外,我是家庭的顶梁柱,全家要靠我的一份工资来维持生活开支,生活压力很大。”周敏在序中回忆道。
她在序言中表示,自己采用了早睡早起的作息时间,凌晨三点起床写作,靠着这些挤出来的时间,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唐人街》一书的写作。
“我先生操刀翻译了《唐人街》”
在序言中,周敏介绍,“中文新译本由我先生郭南重新翻译。在历时8个多月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默契配合,密切沟通,反复斟酌,使新版的译文更加忠实于英文原着,文字更加准确流畅。”
在翻译过程中,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郭南强调译文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考虑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
在无数次的讨论与磨合中,《唐人街》保留了原着的学术精髓,也流畅易读。
人们从书中看到,深具发展潜力的唐人街为华人新移民创造了当地社会所不能提供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提供了一条向上社会流动的替代路径。
来源:中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