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DC72小时 (7)

发布日期:2024-01-01 09:30:41
DC72小时 (7)
亚利桑那华人历史协会 张肇鸿
 
“DC72小时”其实还没写完。前6篇写的是在三天时间中的过程和见闻,而对于参加这么重要的一次华人全国性的会议,也应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建言。
“DC72小时”还有12小时未写到,那是飞机旅途往返的时间。我是4号晨早6时起床,7时出发,8时在泊好车后进入侯机室,离9时航班起飞还有一个小时。
坐下来环顾四周,不远处的有一女一男,年纪是一老一少,他们坐不同的座位上在看书,而我在看手机。我平时除了听新闻和用手机写作,把玩手机和微信的时间确实不算多。
巧的是,上机后,这一女一男也正坐在在我的左右两边的位置上。从凤凰城到华盛顿DC飞行5个多小时,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仍在看书,也都打开头顶上的射灯,是专注地看着。
女长者有一头银发但并不稀落,神情自若,常把书签放在看书的页面上,闭目养神一下。右边的是个20岁左右的青年,手中的书本也约莫读了一半,也即是说,他们并不是在飞行旅途中,因缺少Wi-Fi而用读书来作消遣。读书或已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比较喜欢读纸质的书籍。读起来可以较为专注和全面。微信读书虽然方便,但不时有电话和各种资讯进来,且八卦居多,有些还得回复,毕竟人活在人情世故之中。书摆在书架上,随时要用随时翻阅,手机也有收藏功能,要查某书某页某段比较费时。各有各的好,个人习惯而已。
大约20年前,看过凤凰卫视的一档节目:“李敖有话说”,请来的是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李敖。每次见李大师手上拿着小𠝹刀,评论着历史风云人物与近代现代的其人其事。不要小看这把小𠝹刀,李敖用它从各种书报杂志所𠝹出来的多是名人政客的资料,并分门别类作保存,必要时就拿出来在节目上当大刀耍。小𠝹刀寒光闪闪,李大师翻云复雨,透过平平的语调也能把人解剖到鲜血淋漓。
李敖在台湾曾经两次入狱。他把时间用于读书。不给看他其它书籍看时,他就要求看“中华民國宪法大纲”。如此枯燥乏味的法律条例,他也看得津津有味,有些还背得滚瓜烂熟。无它,用法律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整治奸狡政客,甚至要挟政府改变无良政策。
记得节目主持人是这样介绍大师的:“在工作很忙,时间很少的现代,找到一个读破万卷书的方法,就是李敖去读书, 我们来读李敖,听李敖。”
李敖读万卷书的方法是“跳读、“大卸八块”、同主题串读”,详细就不展开了,因为很少有人做得到。
自从有了手机和微信,“跳读”和“大卸八块”就几乎可以人人做到。网友既是读者又是作者,资讯容易获取也容易转发,而且无远弗届,群友们的知识水平似乎在一夜之间提高了许多。
那么,还有认真读书的人吗?还是有的。根据美国盖洛普2021年的调查,美国人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平均每人每年读12.6本书。而根据新华社在调查的结果,2022年中国成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海外华人读书多少,并没有统计的数字。
读书也分多钟,如文本细读可把书读厚,抽样阅读可把书读薄,结构阅读可把书读懂,主题阅读可把书读透,掌握这些,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般而言,学生增长知识或工作升迁者会认真和读较多的书,如坐在我右边的是个学生,他看书也打开电脑在作笔记,我没有打扰他。我和左边老太太聊过一阵,她说她已经82岁,读书已是她的习惯,但只为兴趣而读,她喜欢用laptop,但也喜欢读纸质的书籍。
我自己也读书和写书,这是长期的爱好,写了华人历史后,还有了 一份责任。学海无涯 ,一旦下海,就很难回头是岸。我那时也喜欢读李敖和听李敖,但后来他有点飘有点彪,什么人都几乎敢讽敢刺,𠝹刀真的变成砍刀,就少看了他的节目了。
至于上微信群,时间用得太多就影响到读书和写作,更不愿长时间看无谓的争论,因为这个世界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改变不了谁。有人张口就来,也有人獐口就来,还是较喜欢章口就来,起码先经过大脑思考和时间的沉淀。
在航班上也想过,如果在会议上发言应该讲些什么?几年前在网上认识纽约的历史学者黄倩,谈得投机。我常常看她的文章。她也希望全美各州都能建立华人历史协会,完成全美华人历史网络,问我可否介绍一下历史协会成立的经历和经验?我说我的广东话口音重,大家未必愿意听。
这次来D C开全国代表大会,时间紧、会员多,就精减了发言的时间。大会全程录像,给我露了个脸。大会限时两分钟,洛杉矶的张漓医生帮我录像1分57秒。我把它放上了大会的网站和亚利桑那华人历史协会的网站。
来源:凤凰华人资讯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1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