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社论】近日,中国高层会议研究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会议提到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标准生产、同样的质量)。中国贸易分工打破“内外有别”的话题,也引发了海外广泛关注。
中国工人正在包装出口欧洲的取暖器。(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很重视对外贸易,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专门“向外看”的外贸企业。“向外看”深化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让各国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另一方面,“向外看”打开了中国企业的国际视野,帮助中国培养起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多年来,外贸一直是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不过,“向外看”的收成很多时候取决于“国际环境气候”。一旦国际局势突变,外贸出口便面临风险。
韩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二战后靠着“向外看”成为“亚洲四小龙”。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疲软,韩国手机、汽车、半导体等出口均受重创,经济复苏举步维艰。相比之下,比较重视内需的美国、印度等国,虽也受到国际环境波及,但影响整体较小。2023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2.4%,交出了超预期的成绩。这背后内需扮演了重要角色。
几十年来,中国外贸企业大多专注于“外”,内贸企业大多专注于“内”,基本是“单条腿走路”。早在20世纪90年代,“内外贸一体化”的相关话题就曾被中国学界广泛讨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再次掀起了“内外贸一体化”的讨论热潮,由于中国企业普遍“不感冒”,最后不了了之。近年来,“内外贸一体化”一词被中国决策层频繁提及。2020年以来,最高层接连发布了《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将北京、江苏等地作为试点。中国高层近日这次会议,事实上是中国全力打破“内外有别”分工模式的缩影。
环顾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2022年以来,世界接连爆发俄乌、巴以两场冲突,为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埋下不确定性。一些声音认为疫情结束后,全球贸易将逆势上扬,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全球贸易增长“出人意料地”继续疲软。日媒近日也报道称,目前全球制造业库存比疫情前增加3成。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之一的中国,外贸出口也持续承压。
中国打破过去“泾渭分明”的贸易分工,是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这种转变可以降低中国经济风险。“单条腿走路”模式下,中国内外贸企业的商品在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旦外部环境生变,外贸企业便会陷入订单萎缩、货物积压等困境,最终拖累上下游产业链。告别“内外有别”,内销和外贸商品实现同线同标同质,就等于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条腿走路”下,如果国际风云突变,外贸企业可及时无缝切换至国内市场。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可助这些企业拆解隐患,让中国经济更具韧性。
这种转变有助提升中国经济含金量。打通内外两个市场后,中国内外贸企业就要“同台竞技”。那些深耕国内市场有所建树的企业将走向海外,那些在海外市场打响名头的外贸企业将开拓国内市场,进而倒逼所有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准,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硬核浓度”。这将为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的贸易协定夯实根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含金量更高,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将更好发挥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在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复苏中扮演更吃重角色。
不过,打破“内外有别”,对企业而言意味着要跨越“成本关”“标准关”“渠道关”“监管关”等多重挑战。这也正是过去很多企业“转型”态度不积极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需统筹考虑企业的顾虑和需求,为它们“转型”提供完善的配套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