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近日颁授,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15国的50位外籍人士获此殊荣。该荣誉旨在表彰在经贸、金融、科技、航运、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对上海发展做出的贡献外国人才。
12月3日,2023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颁授仪式在上海举行,来自15个国家的50位杰出外籍人士获此殊荣。(图片来源:中新社)
今年这些获奖者中,有的人多次向上海学校捐款,有的人推动亚洲企业总部“落户”上海,有的人是促进中外交流的使者……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才,不仅是上海发展建设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上海对这些外国人授予白玉兰纪念奖,彰显着这座城市对在沪工作外国人才的肯定和尊重,是上海开放姿态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在开放的路上,上海张开双臂,欢迎全球人才。作为中国连接世界的国际枢纽,上海是中国最开放也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无论宽松政策、前沿科技、先进制造、金融资本、产业市场还是高端人才,上海都拥有中国一流的优越条件。除了为外企提供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外,上海对在沪外国人才的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也给予了极大便利。
对外国人才而言,他们在上海找到了更多机遇,造就了企业的辉煌,实现了人生价值。2004年,作为资生堂高管的中原杏里推动资生堂中国区总部落户在上海,如今这家日企在华年收入超过2500亿日元。法国人杜伯泽(Frédéric TOUMAZET)2018年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法方院长,既圆了他痴迷中国文化的梦想,也让他在中法两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中扮演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事实上,这个沉甸甸的白玉兰纪念奖不只讲述了上海的开放故事,也浓缩了中国的开放故事。
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层面设置了“中国政府友谊奖”,各个省、市也设置了表彰外国人才的荣誉奖项。北京有“长城奖”,山东有“齐鲁友谊奖”,河南有“黄河友谊奖”……尽管这些奖项名称不同,内容有别,但本质上都表达了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数千年来,人类秉持着包容和开放的胸怀,使得人员往来更密集,人才交流更频繁,最终迈进现代文明,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历史一再证明,开放是一种互利双赢,既能成己也可达人。期待更多中外交流的故事继续上演。(骆都)
声明:本栏目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NOTICE: THE VIEWS EXPRESSED BY CONTRIBUTORS ARE THEIR OWN AND NOT THE VIEW OF THE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