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12月5日社论】“如果中国和美国不积极推进减排,我们就无法赢得这场战斗。”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赴阿联酋迪拜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前如是表示。2日下午,中美两国会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举行“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克里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就落实中美阳光之乡声明、甲烷减排、国际合作等重要议题进行探讨。
12月2日,解振华与克里(左)在COP28偶遇并交流。(图片来源:中新社)
从11月30日至12月12日,两周时间,7万多人参加,COP28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气候大会。这表明各国迫切需要在COP28上进行建设性的多边对话,从而采取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中,美中两国的联合行动最受瞩目。
美中都是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成员。今年以来,两国在气候议题方面的互动频次明显增加,并恢复了官方层面的气候磋商,这被视为双方气候合作重启的积极信号。
纵观近年美中气候合作进程,每到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时期,两国通过联合声明,都对推进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合作虽经历波折,但仍具一致性。
奥巴马执政期间,美中曾发表三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并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后虽因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因素两国气候合作暂缓,但拜登政府上台后,两国又于2021年4月和11月分别发表《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和《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加之上月15日,拜登与习近平会晤当日,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决定启动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以加快具体气候行动,并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举办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标志着从去年时任众议长佩洛西访台后而中断的双边气候合作关系恢复正常。
可以说近几年,美中虽在经贸、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双边合作却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特别是此次COP28期间,双方凭借多个“首次承诺”和务实合作,相向而行。
例如中国首次承诺在21世纪20年代这关键十年,“可预期电力行业排放在达峰后实现有意义的绝对减少”,这比中国此前承诺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更进一步。
中国还同意将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其2035年气候目标,中国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在COP28召开前,出台《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目标,包括完善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从顶层设计层面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迈出了极其积极的一大步。
除此之外,两国都频繁强调的“尽可能广泛的合作”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务实行动。两国关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增至三倍”的承诺,为世界创造实现绿色转型、以新能源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美国在8月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中承诺,政府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6%的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绿色倡议。2022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部署和相关技术研发领域的投资总额超过5400亿美元,继续成为清洁能源的主要投资国。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宣布即将或正在实施绿色能源转型相关行动。
在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一年的句点处,破解全球气候治理困局已刻不容缓,而解决人类社会的危机离不开大国合作。此次美中在气候合作方面释放出诸多积极信号,但应对气候危机仍需各国携手,为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打造“好气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