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话题“清北人鹅腿阿姨之争”引发广泛关注。新闻的主人公是一位54岁阿姨,此前一直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门口卖烤鹅腿,近日却突然被“邻居”清华大学“拐走”,引发了一场北大、人大学子与清华学子的“鹅腿保卫战”。眼见着校门口外、微信群中的“争鹅腿大战”愈发激烈,网民们戏谑地将其成为“三大名校围攻中关村”,更有一些北大、人大学子在痛失鹅腿后发出感慨:“多年的青春终究是错付了”……11月29日,“鹅腿阿姨”在社交平台上哽咽表示,由于社会关注和人流量的激增,她决定暂停营业几天,希望“能平平安安做烧烤”……
学生们排队购买烤鹅腿。(图片来源:南京紫牛新闻)
对这样一位平时几乎不用社交平台,只想安稳度日的平凡人来说,突然间涌来的关注势必令她不适。可能连她自己都想不明白,为啥突然就火了?很多人也怀有共同的疑惑:一个在三大名校门口辗转卖宵夜的阿姨,因何能掀起这么大一场风波?大家关注的焦点究竟在“鹅腿阿姨”身上,还是在天之骄子的“清北”学生生活上?
其实,此次“鹅腿风波”之根源并不难理解,思量之下甚至颇有几分温情。在没有其他菜式、没有实体店、没有任何营销手段的情况下,“鹅腿阿姨”骑着电动车从风中而来的勤恳形象,她用一双朴实双手烤出的平价鹅腿,真切地为在严冬中等待的学子们提供了温暖的慰藉。对美味又温暖的美食的向往,恰是人类最朴素的渴望。
而这样极具符号性的小食,也注定在毕业后成为他们串联青春记忆的一部分。“鹅腿阿姨”走红后,社交媒体上也掀起了一波“回忆杀”。无数离开校园多年的人们纷纷回忆起自己求学时校门口的盒饭阿姨或者烤串大爷,传媒大学的那条西街、武大校外的三环热干面、厦大附近的阿姨麻辣烫……那些与人有关的、与小店有关的青春的符号渐渐从回忆的另一端重新回炉。在阔别校园后,那条在寒风中排队等到的鹅腿终会成为往后余生无数个疲惫加班的深夜里,最能治愈自己的记忆,他们会恍然发觉:“原来,那时候我还那么年轻……”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场“鹅腿阿姨之争”不仅是学子们对美食的喜爱、对生活向往的,更是一个有关校园、青春、集体记忆的动人故事。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阿姨+鹅腿,不仅为学子的生活注入了温暖,也让更多人从中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往事。(远思)
声明:本栏目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NOTICE:THE VIEWS EXPRESSED BY CONTRIBUTORS ARE THEIR OWN AND NOT THE VIEW OF THE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