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3年严冬后,中国演出市场今年终于迎来大爆发,演唱会、音乐节热度不断升高。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与过往相比,今年一个非常抢眼的现象是,很多演出活动加速从一二线城市向中小城市以及乡镇蔓延。很多人不由纳闷,以往只青睐大城市的演唱会为何愿意下沉到“十八线城市”?
近日,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玉林路民谣音乐季现场。(图片来源:中新社)
演唱会下沉,是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需求侧来看,主要是中国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升温。随着近年来东西部发展差距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弥合,越来越多民众渴望丰富的文化生活。如今,现代化的电影院、剧院、体育馆等设施已成为很多三四五线城市的标配,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不过,小城虽然故事多,但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活动则是很多地方的稀缺品。十八线小城的年轻群体,既是中国文旅消费的主力军,也是各式演唱会、音乐节的“铁粉”。一些大型演出活动走出大城市,下沉到小地方,成为了必然。
从供给侧来看,原先作为文化消费担当的大城市市场逐渐饱和。演唱会、音乐节很多年前便已是中国大城市的常客。如今,这些演出活动在大城市不仅面临着同行的竞争,也遭遇着歌剧、话剧、文化节等对手的夹击。在一场堪称“神仙打架”的PK中,演唱会的吸睛度早已不复当年。由于一二线城市各类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导致这里的场地、安保等费用也水涨船高。相较而言,小城市则没那么卷,前期投入费用也比较低。再者,疫情3年,文化演出行业陷入凛冬,亟需通过“遍撒网”的模式实现“回血”。
文艺演出下沉到中国十八线城市,对地方城市而言是好事一桩。
一方面,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在小城市举办,可以吸引很多外地“粉丝”前往观看,进而为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2023年10月江苏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吸引了10多万观众,其中近70%的观众来自其他省份,为当地景区、酒店、交通等行业贡献了近3亿元人民币收入。另一方面,文艺演出也能为小城市提供在中国全国范围“露脸”的机会,如果地方城市能把握好机遇,不仅能吸引企业投资,也有助做大旅游业蛋糕。
不过,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地方城市在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筹办上的经验整体不足,软硬设施也有所欠缺。今年以来,一些小城市举办的演唱会、音乐节便出现了现场秩序混乱、乐迷财物被盗等乱象,不仅降低了观众的体验感,也让地方城市打文旅牌的努力严重打折。这凸显一些地方城市承办演出的能力和水平还跟上演出市场蔓延的速度。这是很多地方亟待补上的一课。(骆都)
声明:本栏目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NOTICE: THE VIEWS EXPRESSED BY CONTRIBUTORS ARE THEIR OWN AND NOT THE VIEW OF THE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