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动动嘴,办事跑断腿”的场景又出现了。近日,江苏常州一女子在当地政务中心怒怼工作人员,称自己按要求把所有东西都拿来了,结果工作人员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每次都缺一样材料,为什么不能早说?
11月24日,一企业主在临安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的金融服务专窗办理业务。(图片来源:新华社)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网民热议,并一度上了热搜。有网民称:“都2023年了,为啥民众办个事就这么难?说好的‘一件事一次办呢’?”还有网民称:“感同身受,越小的地方规矩越多,有时候跑10次都办不成一件事。”
每次都说材料不齐,每次都缺一样材料,工作人员动动嘴,民众却要跑断腿,试问遇到这样的情况,谁还能泰然处之?女子大庭广众之下当场发飙可以理解。
不可否认,政务中心工作人员每天要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大小业务,偶尔出现疏漏在所难免。但这并不能成为涉事人员的免责事由,一次性向民众讲清办事所需材料能耽搁几分钟?又费得了多大劲?再者,政务中心作为便民服务的政务机构,任何需要办理的相关事宜,办事民众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肯定都预先设定好了详细清单,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此了然于胸。每次都说材料不齐,究竟是涉事工作人员业务不熟?还是故意刁难办事民众?相关职能机构或许该进行深入调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成了中国不少政务机构为民服务的宗旨,民众也确实从中享受到了政府机构高效、便捷的服务。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件事多次办”的情况。有时候明明是一项简单的业务,却要办事民众奔走于各个窗口,填写各式各样的表格。这不仅浪费民众的时间精力,让人苦不堪言,也让办事变得“难于上青天”。
众所周知,政府设立政务中心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民众办事,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政务服务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和对政府的认知。简单动动嘴皮,让民众办事成了一趟趟无效的“折返跑”,不仅反映出工作人员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也给政府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各级基层机构,尤其是政务服务中心是与民众联系最密切的地方,其工作人员尤其需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只有本着与人为善、与人方便的初心,帮助民众更便捷地办理各项事务,“最多跑一次”的服务口号才能成为令人信服的金科玉律,政务服务也才能真正成为民众的贴心服务。(李明)
声明:本栏目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NOTICE: THE VIEWS EXPRESSED BY CONTRIBUTORS ARE THEIR OWN AND NOT THE VIEW OF THE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