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11月30日社论】29日,前国务卿基辛格逝世。他曾被前总统福特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基辛格不仅是二战后世界秩序建立的重要影响者,也为美中关系大门的开启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辛格的一生堪称传奇的一生。他是犹太难民,后为躲避纳粹迫害移民美国。他曾在美国陆军服役,退役后在哈佛大学读完了“本硕博”,并成为这所全球知名学府的学术明星。随后,他又跻身白宫权力中心——先后在尼克松和福特任内出任国安顾问和国务卿,成为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磅人物。由于鼓动尼克松攻打柬埔寨、支持智利军队政变推翻总统、参与策划南美洲的“秃鹰计划”……基辛格可能是世界上最受争议的政治家之一。不过,这并不能抹掉他在美国以及全球外交史上的巨大成就。
今年10月24日,基辛格出席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会。(图片来源:《侨报》记者管黎明摄)
基辛格在白宫的岁月,是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的岁月。冷战急剧升温、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中东剑拔弩张……不过,这一连串危机和挑战也为基辛格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他推行的“穿梭外交”和“均衡外交”,缓和了美苏关系,结束了越战,稳定了中东政局,被认为是二战后全球权力格局重要奠基者之一。由于在结束越战等外交方面的贡献,他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的政治生涯中,推动美中关系“破冰”显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60年代,他与尼克松力排众议,顶着美国国内重压,坚决要改善美中关系。这在当时不少美国战略人士看来,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1971年他以国安顾问身份对中国进行秘密访问,1972年陪同尼克松访华,最终推动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为1979年两国建交奠定政治基础。
美中跨太平洋的世纪握手,是基辛格现实主义外交哲学的一次演绎。这种现实主义外交愿意接受多极世界现实,主张摈弃意识形态色彩和价值观外交,一切从美国长远利益出发。
告别政坛后,基辛格依旧时刻关注美中关系。他借用历届美国总统座上宾的机会,呼吁华盛顿用世界性眼光看待美中关系;他多次在公开场合阐释中国的围棋文化和《孙子兵法》,向美国战略界介绍中国人“避战”“合和”等思维模式;他访华次数超过100次,多次在美中领导人之间扮演“信使”……几十年来,他的对华外交理念不掺杂党派之争,不受美中关系“势”变影响,一贯秉承纯粹的、专业的现实主义外交精神,在稳定两国关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基辛格被认为是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作为与中国几代人都有交往,且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战略家,他还通过著书立说向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系统性、全面化地介绍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在2011年的著作《论中国》中,基辛格认为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主张向全球推广美式价值观,中国的价值观是世俗的,无意向世界推广信仰和体制。他以此提醒华盛顿精英,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止的,中国的成功也将是美国的成功,华盛顿不能误读中国,对华外交要避免过度对抗和冷战思维。
近年来,美中关系偏离了正轨,不仅两国民众忧心忡忡,全人类也陷入不安。两国关系走到今天,是因当今的美国外交战略与基辛格倡导的现实主义理念渐行渐远。
地球足够大,容得下美中两国。基辛格今年接受采访时再次表示,美中过去可以共存,现在仍然可以。
基辛格逝世,见证美中关系的传奇人物谢幕,但他在美中关系上的政治智慧和精神遗产不会过时。就像《时代》周刊此前所言,在当今多极世界中,基辛格务实的态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必要。美中两国应珍视基辛格留下的遗产,并继承发扬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