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人口稠密,纽约的曼哈顿商业城市模式,在上个世纪曾风光过。格子城市的平面图不断往上发展,立面也是无边无际无数个格子;而每一个格子背后,才是螺丝钉般大小,这个城市的人。
21世纪来重看曼哈顿这一个个案,会发深思,我们的日常生活操作方式原来已经有所改变:提着轻薄型的电脑笔记本子哪里都能上网,哪里一样能开工大吉——空气新鲜、近农场的郊区?大学园区的一隅?独立式住宅的后花园里?惊涛拍岸椰树婆娑的热带海岸边?……越来越轻简的电脑科技模糊了原有“公”与“私”的空间定义,未来繁荣社会的景象,不复是一栋栋顶天立地的商业攀天大楼,而是人人有机会回归到周围一片绿草如茵的理想园地。
第5与第6大道,近来40街市立图书馆后面的这一个公园Bryant Park,树木葱翠直入云间,是个市内桃源。
纽约、香港(刚好又是一美、一英)正是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城市模式,它们同样义无反顾的将资本主义理论推至极端,是以钱为主,不是以人为上,更妄论环境的好或坏。一个世纪之后,许多时候我们已经开始看到这两个城市的倦态,大机器也有需要上油维修的一日,在它尚未被更新更有效率的机器取代。
他们很懂得怎样走出去
往鸽子笼高楼办公室上班,倒头又回到鸽子笼高楼公寓小房間里起居的纽约人倒活得蛮悠游自在,这一谜点这回在曼哈顿我终于看到答案,领悟到纽约人的生活秘诀: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工作”或“居住”的小室内环境里,他们很懂得怎样走出去,把生活的范围延伸到街上去,扩大空间。
每周五“京华博物馆”的屋顶开放供人饮酒小聚,景观是黄昏点染金边的纽约轮廓与云海、公园丛林的树冠。
黄昏或清晨,街上行人道上掠影而过的是穿背心短裤戴耳机的男女健儿,跑步似乎是这个城市热衷的余兴节目。楼与楼之间腾出来一个格子的公园因为初夏阳光普照,但见纽约人赤足宽衣解带,平卧在草地上晒太阳,坐与友人饮茶聊天;木凳子坐着上网、读报、看书、写信的年轻人。每个人似乎划定了自己的范围,便互不干扰的各得其乐,公园里气氛一片融洽。
虽说是个极端商业的社会,美术馆、剧院表演坊,在此岛城同样旺盛,纽约人懂得以艺术来平衡商业化的蚀侵,喜爱在剧场的黑暗里追寻现实里暂时没有的梦想。
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在这里装置了三片重叠玻璃片,有三米高,嗡嗡嗡碰壁倒毙的不是毛泽东的苍蝇,而是纽约上空的小麻雀。
这回在曼哈顿,我终于看到答案,领悟到纽约人的生活秘诀: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工作或居住的小室内环境里,他们很懂得怎样走出去,把生活的范围延伸到街上去,扩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