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吃瓜群众,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在遇到有争议的事件时,即便是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要拿出各项有力证据来说话,而不是捕风捉影人云亦云。
6月1日,江西南昌一高校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吃饭时,从餐盘里发现了一块疑似“老鼠头”的东西,经过该学生的仔细辨认后认为异物是老鼠头,经询问后,食堂打饭阿姨回复称是“鸭脖”,但该学生不相信,遂拍摄视频发布网络掀起网友热议。
两天后的6月3日,该高校就“学生在学校食堂内吃出老鼠头”一事给出正面回应,称:经过详细对比和送检,经确定饭菜中的“异物”为鸭脖。本来大家吃瓜也就图一热闹,可学校的通告一出,直接掀起舆论风暴,各种抨击、质疑学校及市监局的评论纷至沓来。
有网友更是在评论区留言称:这是某些人在睁眼说瞎话。
也有网友戏谑道:“古有赵高指鹿为马,今有南昌高校‘指鼠为鸭’愚弄他人!”
网友们争议的焦点无非是视频中异物存在“毛发”和“牙齿”,和老鼠的相貌极为神似,再加上这所高校,曾经就因为“老鼠事件”被调查过,在有心人的调查和引导下,无数吃瓜群众一口咬定异物就是‘老鼠头’,并对通告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到最后,连一些知名大V都接连下场评论,称:“突发事件最糟糕的不是突发,而是敷衍以及说话式应付,在“累犯”后不整改,是形而上学造成的‘指鼠为鸭’。”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大V和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竟然在标题上使用“骇人听闻”以及“震古烁今”这类极具夸大的词汇,并且对市监局给出的鉴定结果提出了质疑。
说实话,这些知名大V以及为了流量人云亦云的自媒体,所发表的文章和想法,对公信力的伤害不小,即便是相关单位将‘异物’送检后,网友们依旧选择不相信,甚至发出质疑,称:咋不去做“DNA”的对比?
退一万步讲,后续即便相关单位真做了DNA对比,一些人云亦云的网友,估计也会找到别的由头,继续抨击质疑,譬如:当事人改口认定异物不是“老鼠头”而是“鸭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此外,一些吃瓜网友甚至开始编排各种段子去讽刺,进一步无差别攻击。
对此,我想对认为异物是老鼠头的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难道相关部门的送检结果,就不可能是真的?
第二:高校和相关单位为什么要顶着压力来“说假话”?那样除了会损害公信力外,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为什么要做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第三:那个有毛发有牙齿的异物,真就没有任何可能是“鸭脖”吗?
除却这三个问题外,我们再来从网传视频、图片以及商家心理来进行分析。
首先,鸭脖的成本并不高,尤其是对于拥有几万人的高校食堂来说,他们往往能从渠道商里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来拿到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没必要拿“老鼠”来充当材料。
再者,老鼠肉的味道好与坏知道的人估计不多,但想必味道应该不怎么好,据吃过老鼠的知情者发帖称:老鼠味道并不好吃,当然田鼠除外。
最后,抛开老鼠或者田鼠这种原材料不谈,这不会不会是一起“偶发”事件呢?譬如本来东西是鸭脖,但在制作过程中有老鼠跑了进去导致?
按理说这个推断有一定的可能性,但相关单位已经做了全方面的对比,并且给出了具体的鉴定结果,所以不能因为涉事学校出现过一起类似事件,就对这个学校进行全盘否定。
再从视频和图片上来讲,如果异物真的是“老鼠头”的话,那么应该会有很多的皮毛或者胡须才对,而网传的视频和图片中,就没有皮毛,只是一块外貌神似“老鼠”的东西。
再者,也有从事鸭货的网友发帖给出了自己的分析,称:相关单位没必要发一则让网友抨击的报告,这东西应该是鸭脖被掰断后连接的筋,因为角度的缘故,所以看着像是牙齿罢了。”
还是那句话,真金不怕不火炼,不然当地部门在经过详细对比后,为什么还要冒着被网友质疑、抨击的风险去一口咬定这是“鸭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