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月25日电 题:霍启刚:“转换跑道”后联通新旧领域
记者 韩星童
曾任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的霍启刚,今年将首度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参加全国两会。他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协委员更多的是围绕所在界别提意见,而人大代表则要反映更多领域的声音。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霍启刚突破一贯熟悉的文化及体育界别,尝试接触了金融、渔农等不同领域人士,期望将香港各界更多声音带到北京。
整理香港各界意见时,霍启刚发现,不同行业普遍关注如何克服规则差异等瓶颈,更好地拥抱粤港澳大湾区。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难点,关注点亦各有不同。霍启刚从他最熟悉的文化及体育界别谈起,在香港发展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宏大主题里聚焦人才培育。过去数年间,特区政府深耕文化基建,投入大量资源建成西九文化区等,中层人才却未能及时跟上需求。
“我所说的人才不光是演艺、艺术人才,而是整个商业模式需要很多文化人才,香港正缺乏这种人才。”霍启刚说,有时香港会从国外引入一些相关人才,但远远不够。
霍启刚认为,文化产业人才库的建立或许可以更好地跟国家对接,在人才培育上善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文化资源。比如,香港文化产业资源非常有限,广东省的文化资源是否可以向香港的学生、年轻人开放,让他们到博物馆或文化机构实习、长期交流等。
在体育行业,香港与内地的教练资格认证如果能互通,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体育交流合作水平。霍启刚已关注这一问题多年,一直强调要“跳出那个框架”。
关于香港与内地实现更紧密合作,霍启刚认为,目前鲜少被人留意的渔农界大有可为。香港特区政府近年一直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及协助业界把握在大湾区及其他地方的机遇,推动渔农业朝着高增值的可持续方向发展。由特区政府资助香港渔民参与的惠州市深海网箱养殖项目已于2021年展开,预期未来3年将生产约3000吨由渔护署优质养鱼场计划认证、以供港为主的养殖鱼类。
在已有的政策支持下,霍启刚认为,香港可利用科技优势协助国家在渔农业升级转型、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做得更好。这次参加全国两会,他将着力争取更多便利业界的措施,以实现上述愿景。
近年来克服新冠疫情等挑战的香港,被霍启刚形容“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以及国家其他各地区的融合正在加快、加深。
近年来,更多港人将内地纳入升学、求职及生活的首选地区,但与此同时,一些不适应、不了解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比如,“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创业,他们有想法,但是对内地的法规、税务、会计服务等一窍不通,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霍启刚认为,在这些方面可以参照香港社会服务模式,由民间力量自行通过互助加以扶持。
据霍启刚所知,香港青年联会已在内地开设服务点,为北上创业的港青提供服务。对于未来能否让更多有意到内地服务港人并拥有丰富经验的机构在当地开展服务,霍启刚认为,这些建议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希望未来看到人才加快流动,更多香港朋友到内地发展、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