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色》 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插图
声传“一位美国外交官震动世界之作”的《中国人本色》,纪实的是晚清时期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何天爵在中国居留16年的见闻与感想,对晚清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了一次近似真实的全方位、大视角的描写和反映。作品依凭其对中国人特质的揭示,以及在文化熏染与伦理思考上对当代中国人的深层次影响和现时代意义,足以证明其于导引时人重新走近和认识一个多世纪前在痛苦与挣扎之间,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性方面所存在的历史价值。
认识一个民族与时代,既要努力发掘作为分子的个体人与全体人在体现文化优越性的同时所隐藏的人性劣根,又应认真审视与反思后人认识和把握前代荣誉及耻辱的不平静心态。
何天爵,一个在晚清破落时代生活多年的美国神职人员与外交官员,于两岸敌视与交融理解的大环境中虽不失“双重人格”,但依然坚持以一副局外人特有的敏锐观察与清醒思索的头脑,尽最大可能地摒却西方中心论的偏见走进真实的中国人生活和中国社会,用一串不违理性的思维与文字化作一方难得的镜子,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不再雷同于传统中国记忆里的“中国人本色”。
在国人的感性眼睛和现代思想中,虽说近时有影片塑造了李鸿章曾期冀走向共和的形象,也有学者解读袁世凯函牍挖掘出些许无奈与痛苦的理性一瞬,但晚清时代的中国依旧是朝廷堕落、时政弊弱、民众愚昧、列强攻略的破败模样。数个卖国贼子、几十名勇敢的热血士人和一大群死守几寸荒芜的国人在封建专制的残照里惨淡经营又乏力自卫努力自斗,到头来曾扬言“天朝上国”也成了被西人痛击为时人咒骂让后人痛惜的无奈国度。
在后来各式教科书本和历史读物上,记叙的只有在耻辱过后的无奈,留下的只是与奋起并同的憎恨,却很少有文字力透纸背地把中国旧社会痛苦与挣扎中反映的中国真正人性化的图像进行全面有效的把握。
何天爵在《中国人本色》中谈论中国人,不效学他的同胞史密斯那样把中国人一个个德行列举出来,也不同于中国老人林语堂从高屋建瓴抽象审视的层面看待中国人,而是确定宏观视野以个人经历走近在痛苦与挣扎之间的中国和中国人,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经济、财政等多个方面,每个观点都融合了关注一个虽为外人凌辱但又不断自新与自强的民族的思辨与经验。
作为长时间居留中国的早期外交官,何天爵用自己的视角和文字认真地刻画了那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似乎没有满贴美利坚式冷眼看待东方古国的嘲笑标识,也没有表现受清廷大员贿赂热情宣扬富丽堂皇的变形痕迹,有的只是深刻认识当时中国、深远影响后世中国的惊醒清新的文字。
何天爵,原名切斯特·何尔康比,1869年来华,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教会学校,1971年辞去教会职务,先后任美国驻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署理公使等职。曾参与起草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接待陪同美国总统格兰特访问中国,不遗余力地处理美国侨民在华经济纠纷和教案事务。1895年回美国。他更多的从实际交往的层面看待中国人,长期担任沟通中西的角色准备了最为鲜活是素材。在他的交往和观察的中国人物中,既有恭亲王、李鸿章之流的朝廷重臣,也有京郊的和尚、美国使馆前的修鞋匠一类的底层百姓,还有道士、商人以及地方官吏等等,形形色色。他以这些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人物为切入点进行理性观照和把握,融合自己对鸦片战争、幼童留洋等近代历史大事与游历西北、使馆开销等日常生活琐务所展开的有效思考,为时人和后人全景式地展现晚清社会和近代中国人的面貌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分析。
在何天爵的内心深处灵魂高处,中国人谨慎务实,艰忍顽强,整个生活和生活中没有应为西洋人士所轻视和忽视的成分,但所生存的中国社会时刻迫使每一个中国人死死坚守自己的位置,默默度过自己的白天与黑夜。就这样,本为活跃基因支撑的中国人性于不断地苦痛与挣扎的同时,困惑于渐趋保守僵化的晚清社会而冰化了。
千百年来,中国以天朝自居精心营造自己的世界中心论与中国行星系的最终支持力量,于国人与外国人的思维里熔铸中国家长制的政治观念。
透视何天爵针对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在象形文字、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宗教信仰、迷信蛊惑、辫子故事、司法制度、官民关系、文学教育、礼仪风俗、商人商计、穷困阶层以及财政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潜在内质,不难发现其不因记述的是中国人看似天经地义的自然事件而加以嘲讽,也不为记录着让西方人感受突兀稀奇的特有风情又予以斥责。
作品开篇其实就是一个背景交待,认为中国人学西方不如日本人,是因为日本人不学东方转学西方不过如同换件衣服穿,而中国人则是相当于换一次血加深自身改革的难度。日本人接触西方首先和美国人打交道,使得美国人对日本很是照顾;而中国人首先和英国人打交道,而英国人似乎就不够义气。他对当时中国法律有着一针见血的见解,指出中国法庭程序中有一条现在虽已不普遍使用古老的法则,表面上看来起是可笑的,实质上包含着更多的智慧和理性的因素。这条规定是:无论何时,打官司的双方来找法官。一开始,法官在听取和审判双方的陈诉之前,他首先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双方打三十大板杀威。这样做的目的是警告他们不能轻易来法庭,或经常惊动法官,除非是极其严重的事件。
何天爵在书里讲了许多饶有情趣的段子,如解释汉字门里面放一个口就是问,一个女人注视窗户外面就是嫉妒的意思(“妒”),屋檐下有猪暗示了中国人家的观念(“家”);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可以见到穿着体面的东方人在大太阳底下急匆匆走过,一手拿着钞票,一手提着灯笼,为中国城市的街市演绎着一种奇怪的景象;部分以为捍卫自己权利的代价要高于维持现状损失的中国人,对于温和的压榨剥削是一般不会反抗的,因为他们不敢确信反抗会带来好处,改善生活的一切,给人的不仅是沉重的思考,也带有一丝淡淡的笑意。
也正是如此,作者给行文方式与思维构架精巧填充客观事实与原始插图,既素描了中国人身上的一些缺点与不足,也不回避中国社会的部分怪癖及毒瘤,但更多的是在尊重历史和理解事实的基础上细致勾勒中国和中国人所具备与体现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试图引导更多的美国人以及全世界人认识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
何天爵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在中国和中国人的身上获取更大的利益,然他能深刻认识中国精神、认真考察中国人心理,实事求是地钦敬和尊崇中国和中国人身上的闪光点,并相信“在岁月流动中,它们被年轻的一代牢牢继承下去,变化非常缓慢。中国有着光明的前途,中国必将在世界历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谁不深信这一点,谁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
时间过去了111年,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渐已证实了何天爵百年前的预言。当然,受着西方人观察与思考中国问题的思维和视角影响的何天爵,能较为真实妥帖地认识与理解中国和中国人已在西方人群中匪夷所思,但是其身居的美国人的外交与政治的立场决定了他不可能在许多问题上的把握与判断是全面和准确的。而译者张程、唐琳娜以自己或外交研究、或英语翻译的专业水准,为原著有失公允的文字与论断进行了注释性的有效处理。
何天爵说:“如果我们可以用更理想、更标准的人的标准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人,情况就会更好。更广阔的视角不但能使我们的结论更为精确,更加合理,还有更为深远重要的价值:这样做能使人们更加宽容、友爱、和睦相待,信任人们团结、高贵的本质。”100多年来,中国知识界和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对晚请时期的国人与社会等问题有着一个较为明确的认定,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某些问题和人物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即便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也是不能无视的。对于晚清时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发生如此眼花缭乱的巨变及其背后力量,作者用更理想、更标准的人的标准瞩目将来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全新发展,并以曾经参与其中的外交家和观察人的双重身份予以生动描述,通过他在特殊位置上亲身经历的重大历史过程,向时人和后人吐露了历史进程中鲜为人知的背后因素。
而他的著作《中国人本色》作为一个世纪前美国外交官中认识与理解中国和中国人最为全面深刻的优秀作品,将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推动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提供着一本清醒和清新的生活读物,也向现时代中美以及中西文化甚至政治深层次交流创造了能够经受长时间考验的典范意义,进一步推动两岸不再敌视与谐和融合的全球化大环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