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在《项链》里讲了一个故事: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在回家的途中不慎丢失。为此,她节衣缩食地辛苦十年,才买了新项链还上。谁知朋友说,借给她的是一串假的钻石项链!
关于宝石的科普知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颇有发言权。它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869年。馆藏陈列品极为丰富,包括天文、矿物、人类、古生物和现代生物五个方面,而所藏宝石、软体动物和海洋生物尤为名贵。
因此,《宝石与晶体》的作者乔治.E.哈洛,在开篇便反驳游客所说的“博物馆里展出的都是假宝石,真的全被锁在地下室里”的荒谬猜测。身为美国自然博物馆地球及行星学部负责人的乔治,是最有资格说“展览上的每一件展品都是真的”。他说展览的目的就是:“带着你好好看看博物馆里的宝石与宝石晶体;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讲,我们希望能为你提供关于它们的有趣而实用的信息。”假货说辞,不攻自破。
虽然我们无缘前往遥远的纽约。不过,《宝石与晶体:来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珍宝》([美]乔治·E. 哈洛 、 [美]安娜·S. 索菲尼蒂斯著,郭颖译,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为热爱宝石的读者补上了一堂科普课。正如本书的前言所说,“这本书可以作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宝石展的简明导览,亦可以作为一本宝石矿物信息的纲要。”
全书的内容分为“宝石的世界”和“宝石与晶体”两部分。前者讲的是“宝石故事”,也就是宝石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宝石在成为“宝”之前,只是未经过加工的宝石原石,即矿物。“晶体意味着组成矿物的原子”,钻石便是不折不扣的晶体。事实上,玛蒂尔德夫人脖子上戴的是一串假晶体,如果不加上虚荣的成分,除了增添美丽,再无其他价值了。
但是,宝石为什么会值钱?首先是宝石的耐久性和稀有性决定的。其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宝石佩戴者中不乏至尊无上的国王们和女王们,他们赋予了宝石神力。所以,终于使宝石成为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影响到了其货币价值。
在书中第二部分,从性质、历史、传说、产地以及如何评估等几个方面,乔治向读者介绍了包括钻石、刚玉、绿柱石、金绿宝石和尖晶石……等十几种宝石。千万不要被这一连串的专业名词吓倒!只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绿柱石里最有名的品种当属祖母绿;金绿宝石里最吸引人的是猫眼石。然而,在中国人普遍认知的玉石里,仿制品也最多,乔治说,“玉的仿制品常见有硬玉三层石、玻璃、塑料等替代品”;蛇纹石就是发育不成熟的玉,不算真玉。
作为读者,不可能读完本书就精通宝石的所有知识。不过,别再犯玛蒂尔德夫人的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