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0
网站首页 >> 打工经历 >> 正文

从知青到华尔街中国第一人

发布日期:2022-12-03 10:48:58

他曾是一名知青,下乡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他被称为华尔街中国第一人。在当今世界最顶级的投资银行,他都留下过自己的足迹:他是摩根士丹利、高盛、东方汇理的中国业务创始人,也是最早把投行财务顾问理念引入到中国的人。

他就是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亚太商圈备受关注的人物、华尔街呼风唤雨的投资银行家。

知青生涯

1958年,刘二飞出生于吉林长春,父母都是普通的国家干部。9岁时,家庭受到文革波及,他跟随父母下放农村,这是第一次下放。到了15岁,中学没有上完的他又被安排插队到了农村,一呆就是3年。

在刘二飞的记忆里,插队的日子枯燥而乏味。“干活比较累,早晨三四点钟就起来,然后晚上七八点钟才收工。睡一觉又起来,没有星期六,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除此之外,就是一片迷茫,因为谁也不知道“插队之后,会不会回城,有没有出头之日,出头是什么样子”。

那时候的刘二飞是一位略带些忧郁气质的青年,每到夏秋时节,夕阳夕下的时候,他和同学就会坐在集体户土房子前面,面对着夕阳,唱一些比较悲伤的调子。“那时候是非常想家的,非常思念故乡。”

不过,在刘二飞看来,下放时所承受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苦都成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就是在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他找到了与众不同的兴趣。

为了消除自己的苦闷,也为了打发时间,他把背英语单词当成了一种娱乐。那时候他并不知道他的未来会跟英文有什么关系,他也没有什么出国梦,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目标,“纯粹是爱好,当时我就希望能够看那些英文的书。因为我小时候看过我家邻居家里有很多英文的小说,我觉得要是能看挺好的。”

没想到这个兴趣却歪打正着,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刘二飞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临近大学毕业,他又有了去美国留学的念头。1981年,他被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录取,成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美学生。

辗转进哈佛

刘二飞原本想学的是经济管理,可是到了美国他才知道没有经济管理这个科目,所以他去学经济。后来他才知道,要真正从事管理,还要再学一个商学院,就是现在所说的MBA。而正常情况下,需要在大学毕业之后,有一段工作经验才可以学MBA。

1984年,刘二飞大学毕业。当时他有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他拿到了一个奖学金,可以到世界走一圈,一年不用干什么事,回来交一个报告;第二个选择就是到哈佛商学院;第三个选择就是到一家小的投资银行去。

虽然刘二飞很想进哈佛,但他无法做这个选择,因为他没有读书的钱。然后他觉得拿着奖学金到全世界走一圈也不错,但当时,他没有签证、没有绿卡,他怕出去后回不来,所以没有轻举妄动。无奈之下,他只得做了第三个选择,进了一家叫罗希尔的英国的投资银行,这是一家英国最老牌的投资银行,在美国相对较小。不过刘二飞说他很感谢那一段经历,那时他大学刚毕业,一个中国大陆背景的留学生,两眼一抹黑,根本什么都不清楚,但这家公司的总裁帮了他一个很大的忙,让他得以进入这个行业。

一年半以后,挣够了读书的钱,刘二飞顺利进入哈佛,成为哈佛商学院第一批中国大陆学员之一。哈佛独特的案例授课方式让刘二飞领悟到了MBA的精妙所在,并奠定了其日后做投行成功的基础。

跳槽专家

因为大学毕业之后有一段投资银行的工作经验,刘二飞哈佛毕业后,比别的同学有更多的优势进入投资银行,据说当时就有三家世界级的投资银行找到刘二飞。

最后刘二飞选择了高盛,因为当时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有绿卡,没有绿卡就不能工作,而高盛答应马上就给他办绿卡。对于高盛的聘任,刘二飞不认为自己就一定比别人强多少。“我觉得他当时把我当作一个所谓预备队来培养。因为当时中国没有业务,我加入高盛的时候,当时是1987年,那时候我们国家没有证券市场;第二呢,就是国企还不可以到海外上市,条件都不具备。所以,他只是把我当作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所以你说对他有多重要,长远来讲重要,短期来讲,没有什么太重要的。”

因为没有中国业务,刘二飞在高盛实际上一直做的是美国的业务。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国企开始要准备到海外上市,这个时候,投资银行突然发现了中国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很大的机会,但是人才准备不足,没有一个既懂中国又有投资银行经验的人。“这个时候,市场突然发现,还有我这么一个人。中国也懂一些,投资银行也懂一些,所以,好多投资银行都来找我去。”

在后来的几年里,在当今世界最顶级的投资银行,都留下了刘二飞的足迹,他成为高盛、摩根士丹利、东方汇理的中国业务创始人,也是最早把投行财务顾问理念引入到中国的人。

刘二飞笑言:“当时我也是比较天真,也不够成熟,所以人家一说给你加点工资,给你加倍什么的,我就跟人走了,动不动就被人拐骗走了。”

经典之作

1999年12月,刘二飞加入美林集团。在这里,中海油二次上市是他加入后的第一个中国项目,这次上市成为他投行生涯里的经典之作。

中海油董事长兼CEO卫留成1999年10月首次率中海油冲击海外资本市场,拟定发行20亿新股,计划集资25.6亿美元,开出每股8.42-9.61港元的招股价。当时刘二飞还在东方汇理,他以财务顾问的身份介入了中海油海外上市的事,但由于当时的承销商操作上有些失误,高定价受到投资者冷落,惨遭失败。

刘二飞加入到美林后,卫留成出于对他的信任,把中海油二次上市的事交给了他。

刘二飞说,由于中海油上市前度受挫,市场必定心存疑惑,而前任承销商留下的种种后遗症要逐个排除,因此现任承销商必定要全盘重新摆阵布局,才可令市场接受。

他说他主要考虑了两点,第一就是对定位进行了调整。原来中海油是这样对投资者讲故事的:中海油是国家海上唯一一家可以经营海上石油的公司,在经营海上石油的业务的时候,主要是跟在外面合资,外国公司出钱去找油,找到了油一起投资开发,而找不到油的话是他的损失。“这个故事就过于简单,投资者说你中海油有没有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过分依赖于外国的公司,外国的石油公司,后来我们发现,在我们了解的过程当中发现,我们一半是自己在开发,是在勘探开发,一半是跟人家合作,而且我们自己勘探的这些盈利状况,这些区块比跟外面合作还好。就说中海油,不完全是百分之一百地依赖于外国公司,经过二十几年的成长和壮大之后,中海油完全有自己的能力。所以这个是个亮点,原来根本没出来的,这就出来了。”还有一点就是准备工作做得比较细。在上市路演之前,对投资者对中海油的一些顾虑、对估值的一些想法、大概愿意出什么样的价钱,刘二飞都摸得比较细。所以在正式路演之后,投资者的所有顾虑都在刘二飞的意料之中。之后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

2001年2月27日、28日,中海油终于在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两地挂牌上市,共筹集资金27.1亿美元。这起融资案被称做当年最成功的案例。刘二飞在这起融资案里显示出了不一般的技巧。做有梦想的人

2005年7月19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新的权力掮客,土生中国人现为美国公司的交易拍板》的文章。文章说,现在全球主要的投资银行都有一个中国本地的优秀银行家,这群人有着西方教育背景又了解中国国情,他们正在成为变革中国经济和协助改组大型国有企业的重量级人物,在这列名单中就有美林证券的刘二飞。

刘二飞认为,他们这些人之所以能引人关注,主要还是中国经济、中国的政局比较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大的企业有海外上市和海外收购的要求,这些项目得到了世人的关注,所以做这些项目的投行人士也相应得到关注。

刘二飞坦言,投行领域不容许失败的生存法则,使这个行业的人普遍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阴错阳差的,客户没有选择你,那你要面对。不仅仅是自己难受,你觉得你带着一支队伍,你是指挥者,人家替你冲锋陷阵的时候,人家替你做了很多事情,他该做的都做了,是你该做的没做到,这种心情实际上是我最难受的。”

尽管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但刘二飞在这个行业里仍然一做就是20多年。有人说投行这个行业是个年轻人的行业,很多当年跟刘二飞一块做投行的人都离开这一行了,而他仍然在坚持,“可能没有别的事,找不到其它好事做吧。除了在农村种地以外,就是做投行,没做过别的事。”

刘二飞的言辞间透露着一种谦虚淡定,无论外界对他是怎样的评价,他也只认为是一种“缘分”使然,因为他“从来没想一直在这个行业干下去。从做的时候开始,就想做一段,再做别的事情,可到现在还是没做出别的事情来。”

“不过,有适合的机会,还是可能有第二次创业的。”刘二飞说自己仍是个有梦想的人。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3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