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网站首页 >> 侨史研究 >> 正文

潮汕“小故宫”:古建筑群落传承潮侨历史(组图)

发布日期:2022-12-03 10:38:48
/


始建于元代末期的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本是一个仅有6500多人口,经济不甚发达的无名小村庄,因村中的“陈老爷”、“慈黉爷”而出了名: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和“广东省古村落”等称号,陈氏家族留下的丰富中西合璧建筑遗存,也给前美村赢得“潮汕小故宫”、“岭南第一侨宅”的盛誉。村中依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仿佛一部生动的史书,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潮侨史,它关乎家情、亲情、乡情和国情。



“文园小筑”诉说百年家事


数十年来,无论酷暑寒冬,独居在前美村“文园小筑”宅院里的82岁老伯陈伟成,每天都会在清晨5点准时起床,然后花上四十分钟左右侍弄花草、喂养金鱼。如果当天没有前来参观写生或摄影的学生游客,陈伯会打扫一下室内卫生,或者干脆什么事也不做,只是随意走走,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这座已有120多年历史的祖屋。


这座正门上方题有“通奉第”三字的祖屋,是陈伯的曾祖父陈慈政于20世纪初耗费巨资建设而成,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这是一栋中西结合的建筑,以典型的潮汕民居“四点金”糅合西式建筑特色,并点缀有亭台楼阁和通廊天桥,各式门窗饰以灰塑、玻璃,木雕石刻也多以花鸟、祥禽为内容,显得高雅大方、富丽堂皇。而在前美村,像这样的民居还有二十多座。


陈伯的曾祖父陈慈政与名气更大的陈慈黉是堂兄弟,在上世纪初随着“下南洋”的大潮,陈慈政远走泰国,通过自己的辛勤奋斗,最终衣锦还乡,用在海外赚取的钱财修建了“文园小筑”,陈氏家族也日益成为潮汕地区的名门望族。


文园小筑最辉煌的时期“定格”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陈伯的父亲陈永隆是前美乡的乡长,并代理着近亲陈慈黉家族留在家乡的大小事务。陈永隆因而结交甚广,从前美到饶平、潮安,他都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很广的人脉,来往文园小筑的客人络绎不绝,且多为当时有头有面的人物。


1932年,陈伟成在文园小筑的一间厢房里出生,为了庆贺长子诞生,陈永隆还特地大摆筵席,款待全村村民。然而陈伟成作为“阔家大少”的好日子没能长久,潮汕地区解放后,文园小筑和陈伯的命运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在1950年的土地改革中,按照土地拥有程度,陈永隆被列为恶霸地主遭枪决,陈氏一家也被赶出了家门,而文园小筑也被没收。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落实侨房政策后,文园小筑才最终摆脱“噩梦”,归还陈家,陈伯重新成为屋主人。然而由于“出身”不好,82岁的陈伯迄今未成家,文园小筑成了他的伴侣,回归到宅院后,陈伯一直靠种田和华侨资助为生。


不过,文园小筑真正迎来重生机会却是在十一年前。那一年,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杨培江教授在为学生寻找写生基地时,偶然发现了这栋与众不同的古建筑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


此后每年,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学校都会有师生慕名前来文园小筑写生,有时候还会有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取景,和善的陈伯也从此接下了文园小筑的房间出租工作,为前来写生、摄影的学生成员们提供食宿。


“住宿一晚包三餐,以前是18元,现在物价太高了,就收40元”,虽然不太会说普通话,但每次见到前来创作的学生,陈伯都会热情地用“吃饭”、“喝茶”等简单招呼来接待客人,为他们准备床铺,买菜做饭。


从出身显赫的阔少到如今的耄耋老者,当有学生缠着陈伯追问当年的故事时,他经常咧嘴笑笑,避而不谈自身事,只说过去的生活就是“吃饭和睡觉”。



陈慈黉家族印证“红头船精神”


陈伯充满生活和文艺气息的文园小筑,显然更适合“小资”和“小众”圈子,而相比之下,陈慈黉故居则更有理由广为人知了。只要在村子里问起“陈慈黉家族”,不论老者年轻人,都能如数家珍地向你介绍一番,看得出那是他们的骄傲。


前美村村委副书记陈作松,在全村享有一个“问不倒”的绰号,对于陈慈黉故居以及前美村的“古”事,他皆了然于胸,脚步所至,便能娓娓道来。


陈慈黉家族的发家史,正是一段典型的潮汕华侨发展史。家族奠基人陈焕荣由于家庭贫困,被迫漂洋过海出外谋生,其子并通过勤劳奋斗,最终发展为商界大亨。而今故居前广场上的大型红头船雕塑,正是昔年潮汕人“红头船精神”的历史印证。


发迹之后,陈慈黉家族一方面为家乡捐资修路,兴学育才,吸收同村村民到自己的企业参股;另一方面也遣人送钱回乡建造十余座宅院。能想象到当年陈慈黉家族运回家乡的钱财有多少吗?陈作松听村里老辈说,陈家通过海运转河运,用船只运载回的银元,村里出动了48个壮汉,到几公里外的韩江码头挑银元,足足来回挑了一整天,银元在家里堆积如山。


陈慈黉故居包括了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书斋,始建于1910年,历时近半个世纪,凝聚了陈家几代人的心血,故居占地2.54万平方米,共有厅房506间,后被冠上“潮汕小故宫”、“岭南第一侨宅”等美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头时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计有大小厅房202间,是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善居室”以典型的“驷马拖车”为主体,中西合璧,厢房仿北京东西宫建筑,四周为双层洋楼。每座院落内部大院套小院,大居配小屋,既有点缀亭台楼阁、西式阳台,又设有更楼哨台和通廊天桥。


得益于陈慈黉家族的海外生意,故居的建筑材料汇集了当时的中外精华,其中单是专程从意大利、西班牙等地进口而来的釉面瓷砖,品种之多难以尽数。令人称奇的是,整座宅子五百多个房间,每个房间所砌地砖绝不一样,瓷砖花色杂而不乱,装饰艳而不俗,历经百年却依然亮丽如新。故居屋内更是雕梁画栋,各式门窗门廊和地板砖既有潮汕嵌瓷又有西洋各国的风情团以及石膏塑装饰,将中西建筑特点和“潮侨”文化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长久以来,一则关于陈慈黉故居里的趣闻广为流传,据说当时陈家雇用了一个专司开关门窗的佣人,每天清晨打开门窗,开完所有的门窗后已近正午,又要开始关窗了,当所有门窗关上时天色已暗。陈作松对此说法很不以为然,他曾专门盘算过开关每扇门窗所需的时间,结果认为传言并不够科学严谨,但从一个侧面确实反映了整座宅第的壮阔豪华。


此外,前美村村民说,当地有俗语称“慈黉起厝,好慢孬猛”,意思是陈慈黉对建筑质量要求极高,一旦发现有人赶工,敷衍了事,他便猜测是其家中有事,先预支工钱,让他回去处理完家事再来建房子。陈慈黉亲自主持建设的郎中第,在建造过程中甚至有三次因质量不过关,被要求推倒重建,历经十年才最终建成。



陈氏永宁古寨是离他们最近的根


陈慈黉故居、陈慈黉家族的故事,正在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品牌,不过,在上了年纪的前美村原住民心里,这座潮洋相杂的豪宅,远没有相距仅几百米外的陈氏永宁古寨更具纯粹的潮汕乡土气息,那才是离他们最近的根。


这是一座占地面积达到一万多平方米的四方形巨型村寨,坐西南朝东北,共有201间厅房,是曾任清内阁中书的陈氏先祖陈廷光于雍正十年(1732年)为防洪涝和盗贼所建,虽是已历经270多年的斑驳沧桑,寨墙与寨内的宅第仍整体保存完好,部分陈氏家族的后人居住其间,各项生活功能较为齐全,让古寨显得生气十足。在古寨的陈氏祠堂里,熟知村史的陈作松,向记者讲起了永宁寨的传说。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年方22岁的前美村开基祖二代陈廷光即考取得举人,后到直隶(今河北省)赞皇县当知县。陈廷光不仅精通于诗词政务,还极具商业头脑,在他去职归田后,购建多艘货船,组织族人从广东采购红糖北上天津贩卖,回程则购运豆饼南下贩卖,获利甚多,渐渐成了大富绅。


由于遇上灾荒,加上前美村地势向来较低,陈廷光见到同乡村民经常遭受盗贼和洪涝灾害,便筑造永宁寨,将所有村民迁入其中,使村民免受盗贼抢掠、洪涝侵袭之忧,寨名是取祈望村民及子孙后代能永远安宁之意。


陈作松介绍,整座古寨呈长方形结构,按“驷马拖车”的布局建筑,是典型的潮汕古民居建筑风貌。寨墙共有四面,其中三面高一面低,寨内所有民居都朝着这面矮的寨墙,因为这个朝向正对着“一郡文峰”莲花山,这使得寨里的民居府第都能够不受阻挡地吸纳到莲花山的“吉气”。


有意思的是,陈慈黉故居的建筑格局,除了融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外,几乎与永宁古寨是一模一样。在前美村村民心目中,慈黉故居是古寨的茁壮枝干,古寨是慈黉故居的根。

来源:羊城晚报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3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