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的一战期间青岛山炮台照片
历史的车轮倒退100年,一场波及全世界,给人类带来重大伤害与损失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在遥远的东方,青岛也被卷入了这次战争。一战主要参战国在青岛及周边陆地和海域进行了激烈的海、陆、空战役,更有14万中国劳工在当时中国政府与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从青岛、威海等沿海港口出发,“以工代兵”,驰援欧洲,投入到这场残酷的战争中。
回顾这一改变世界、改变中国、改变青岛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市档案局、市侨办、交运集团(青岛)联合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和《一战华工在欧洲》两个展览昨天正式开展。展览以实物、地图、照片、文字、视频等档案资料,充分展示了“一战”在中国、在山东、在青岛和华工赴欧的宏大历史场景。
展览
全面回顾“一战与青岛”
“日德青岛之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重要战役,青岛是一战远东唯一战场,山东人民和青岛人民切身经历了一战的硝烟炮火,承受了战争带来的巨大苦难。”昨天,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向参观市民讲述100年前发生在青岛土地上的那场战争。记者留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展览通过五大部分展示了青岛与一战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序幕篇”主要展示了一战爆发和日德青岛战役发生的深刻背景;“日英联军进攻青岛”篇展示了日本策划对德宣战、进攻、占领青岛和控制胶济铁路的全过程,以及战争对青岛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山东人民承受的战争带来的巨大苦难;“日本第一次统治”篇中展示了日本在青岛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侵略及依托胶济铁路控制山东经济命脉的政策;“从中立到参战”篇展示了日本强逼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干涉中国参战的全过程;中国政府从起初“中立”到最终选择“参战”的曲折过程,最后“以工代兵”派出14万华工支援协约国的决策过程,也展示了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在和会上遭遇的屈辱和宰割,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全国一致争青岛,拒签凡尔赛合约,使山东问题成为悬案的经过;“一战影响中国”展示了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如何通过“联美制日”,收回青岛主权,中国知识分子经过一战,从“公理战胜强权”迷思中警醒,重新思考中国出路,推动新思潮,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揭秘
14万华工9万山东人
1914年7月,人类历史上首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卷入战争的国家达到30余个,英法等组成的协约国,把求援的目光投向了中国。1915年11月11日,法国国防部正式决定实施招募华工计划,同年12月1日,军方代表率领招工团赴华,英国也在1916年10月派出招工代表,前后共有14万华工 “以工代兵”远赴欧洲,担负起协约国艰苦的战地后勤任务。14万华工中近三分之二是山东人,数量超过9万,而青岛是华工被输出至欧洲的集结和出发地之一。
记者在展览中看到一张华工在青岛列队接受检阅的图片,据介绍,当时华工被招募后,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体检,还要进行班、排、连、营的军事化编队管理,甚至进行体能等军事科目训练。为了区分身份,每个华工手上都有一个刻有中外文姓名和号码的铜圈,铜圈上的号码是华工唯一的身份识别证明。
当时,法国主要招工公司惠民公司的一个招募点设在青岛,英国招工机构同样在青岛成立“青岛大英国招工局”,这个招工局从位于沧口的港口出发,运送工人数量达到了5万余名。
华工陆续抵达欧洲各国后立即投入到战勤任务中,1917年长期被帝国主义强加战争的中国主动对外宣战,并站在协约国一方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拿到了战后国际秩序重新安排的入场券。然而,1919年1月,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上中国却被认为未曾出过一兵一卒,随后中国政府代表拿出华工在欧洲战场作为战勤主力的铁证,14万华工共同浇筑了中国一战战胜国的国际地位。
200多幅图片讲述华工故事
“一战华工在欧洲”大型资料图片展集中揭示了华工在欧洲奋战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本次展览以错综复杂的一战欧洲战场为大背景,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交叉为主线,通过战火纷飞、远涉重洋、战勤保障、战地黄花、战后遣留、万世流芳六个部分,200多幅图片集中描述了华工赴欧前后的全过程。
展览从全省各地收集了大量珍贵档案资料,系统地展示了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以山东农民为主体的14万劳工,驰援欧洲战场,为协约国取得胜利做出的贡献、付出的牺牲、华工战后遣留以及对华工的纪念等内容。“这次展出的许多材料是首次面世,应该是全国最详实的一战华工资料。”山东华侨会馆主任安宣东介绍说。
约两万名华工牺牲
一战中,约有两万名华工在艰苦劳作中累死、病死,或者在战场上阵亡、失踪,2002年,最后一名老华工朱桂生在法国去世,14万华工永久离开了这个世界。一战结束后,华工被陆续遣送回国,约有3000名华工因不同原因留在了法国,成为早期欧洲华侨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战爆发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反法西斯斗争中,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华工归国后,开始为建立新中国积极努力,利用在欧洲所得积蓄和学到的知识办教育、开诊所、建工厂,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器物、技术和文化引入中国。还有部分华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组织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现代工会之一:归国华工工会,成为五四时期罢工的重要力量。
寻父亲的故事寻到一战勋章
昨天,100多名社区居民成为了展览的首批参观者。
在参观的市民中,一幅幅图片对付秀梅而言意义特别重大,因为她是一战华工的后裔。“我父亲在世时,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直到现在我对他到法国做华工的经历了解的也不多。”今年66岁的付秀梅说,父亲远赴欧洲的历史被整整尘封了近一个世纪。付秀梅出生时,父亲已经50岁,自从他记事起,父亲就很少提自己的过去,每当孩子们提出类似的问题,总会招来父亲严厉的训斥,父亲对过去的经历故意回避,加上不识字却会说几句英语,这让父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感觉。
直到50多岁时,她才解开了“谜团”。付秀梅说,她在父亲的档案里看到了一些举报材料,写着她的父亲曾去法国做工。这让付秀梅有了了解那段历史的渴望。“我父亲应该是从老家临朐被带去法国的,在那里呆了3年,回国后,去过烟台又流落到青岛。”付秀梅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了父亲的一些信息,并且在两年前回临朐老家,从姑姑那里找到了父亲在一战结束后获得的一枚勋章。一次偶然的机会,付秀梅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战华工的纪录片,她立马联系相关部门,最终凭借勋章上的编号确认了父亲曾远赴法国的经历。“现在我还在不断寻找跟他有关的信息,希望能更多地了解父亲曾经的生活。”付秀梅说,如果有机会,她会亲自到法国,去看看父亲曾经参与一战的地方。
展览持续至年底
两个展览总展览面积达1300平方米,展览时间将持续到年底,展览还将计划到各驻青高校进行巡展。展览除周一外,包括法定节假日全部免费开放,20人以上的团队参观可以提前预约讲 解 。 咨 询 电 话 :85813375。地址:青岛市延吉路148号市档案馆内。市内乘坐320、221、307、309、205路公交车可到。(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