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网站首页 >> 侨史研究 >> 正文

高校教师著报告文学记述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

发布日期:2022-11-19 15:25:38


中国侨网南京7月17日电 (饶帆)“一代年轻归侨从一无所知的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最终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他们在逆境之中坚持自己的信念,80年代之后面对出国潮又坚持留下来。这些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值得现在人反思。”17日,《我们回家: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一书的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的王一心老师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感慨地说道。


《我们回家:新中国初期华侨归国记》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老归侨回国经历的报告文学作品,而这部“前无古人”之作的出现却完全是一个“副产品”。2006年,时任南师大侨联副主席的黄彬老师与江苏省侨联共同成立了“华侨之家”活动中心。很快活动中心成为南京市老归侨们重要的精神家园,每当聚集在这里时,饱尝世事的老归侨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互相讲诉当年回国的故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南师大任教的王一心在听了老归侨们的故事后,猛然意识到“这是重要的史料!”,从而产生了将老归侨们寂寞的絮叨变为贵重的口述史资料的想法。


王一心老师的想法得到南师大党委统战部、侨联和江苏省侨联的大力支持。2009年4月,在“华侨之家”活动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守望聊天室”正式成立。在这里,王一心和协助的老师们总共对26位老归侨进行口述史录音。26份口述史中,王一心选取其中生动、详细、具体的22份故事,将第一人称转变为第三人称,开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撰写成册。


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缺少外汇,非常需要吸纳群体素质较高的华侨。国家的需求与个人的志向相结合,形成一个特定年代独有的回国热潮,而这22位老归侨也是当年归侨大潮中的一份子。上世纪五十年代,稚气未脱、风华正茂的他们响应新中国的号召,归国学习、工作。有些人甚至为回国与父母闹翻,并采取了离家出走的极端方式。即使来到了中国,他们的经历也颇为坎坷;由于自身的海外背景,他们也曾遭遇了诸多不公正的对待。尽管这样,在成书过程中老归侨们也纷纷要求将整过自己的人的名字删除。他们很宽容地指出:那是时代的错误,不是私人恩怨。


对于作者王一心来说,编纂这部口述史集也是一个艰辛的旅程。因为老归侨们年事已高且普通话也不太标准,谈话中还常常涉及一些国外的专有名词,因此整理的过程十分不容易。在四年的写作过程中,因为反复听取大量的录音,他的听力还曾一度下降。


在参加口述史录音的老归侨中,有郁达夫的遗腹女、钱钟书的侄子、著名民主人士冷通的外孙等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中王一心印象最深的是郁达夫的女儿郁美兰所说的故事。关于郁达夫的妻子何丽的相关信息,学界一向少有人知。郁美兰的口述则是研究何丽的珍贵资料,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当被问及对于这本书的感想时,王一心表示,书中的老归侨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成长故事。22人从一无所知的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到最终实现他们的梦想。他们在逆境之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及面对国外优质的物质生活不为所动的高尚精神境界值得现在人学习与反思。

来源:中国侨网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1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