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5
网站首页 >> 侨史研究 >> 正文

闽籍华侨爱国精神中的特殊因子

发布日期:2022-09-04 00:00:00

在中华民族反法西斯的伟大抗日战争中,300多万海外福建爱国侨胞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全力支援祖国人民抗御外敌入侵,许多华侨青年踊跃回国参军杀敌,表现出海外赤子的拳拳爱国之心。以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闽商巨子陈嘉庚为代表的闽籍华侨,成为海外华侨抗日救亡运动中一支重要力量。


是什么力量使闽籍华侨华人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慷慨解囊,视金钱如粪土;前仆后继,把牺牲当归家,投身爱国救国的运动中去呢?除了构成华侨的爱国精神所共同秉承的爱国元素外,闽籍华侨的精神内核中是否还有其特殊的精神因子呢,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维系、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呢?


笔者认为,长年漂泊海外,寄人篱下,祖国愈是积弱不振,自己的境遇也就更加辛涩酸楚。特殊的人生境遇,使得海外闽藉华侨自觉不自觉的、更多地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维系于一体,对祖国的荣辱兴衰、民族的生死存亡,有更加切肤的敏感,特别的倾注心力,并由此升华为炽热的爱国情怀。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有相当数量福建人因农民起义失败逃亡国外和遭受自然灾害被迫出洋谋生;鸦片战争后又出现“契约华工”……这些都是构成闽籍华侨华人的主要来源。这些华侨华人在海外或是在种植园做苦工,或是开采锡矿,“按时兴工,风雨不改,稍落后者以鞭棰从事”,但他们所得到的报酬却是“每月每名只给伙食银四元,烟草得息,则按低其数以入数”;仅此,已属艰难,遑论住在“长约百余公尺、阔二十公尺,人多地狭,空气污浊的大“亚答寮”(用棕叶盖顶的房子),吃的是糙米饭和最廉价的食料”。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辛酸生存史,由此可以一斑窥全豹。


无论是背井离乡,跨越重洋到异国他乡谋生的闽籍华人,还是因为战乱逃亡海外、或被抓到海外当民工的福建乡亲,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陌生的民风民俗,迥异的饮食起居,还有长期艰苦的劳作、困顿的生活以及外族人排外性的歧视,更令他们内心痛苦的还有不时升起的深重的民族疏离感和寄人篱下的酸涩感觉。


如果不是祖国的弱小,他们又怎会被迫放弃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来到异国他乡过这非人的生活呢?寄居海外,他们时刻感受到的是“国弱人欺”,国不强民何以立,面对风雨飘零的华夏民族,他们的内心渐渐坚定了让祖国重新强大的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益久弥坚。


20世纪初,南洋的闽籍华侨在祖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生死存亡之时,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意识,痛定思痛,发愤图强,纷纷在家乡兴学救国、兴业救国,投身到爱国救国的运动之中。


正是福建乡亲历代薪火相传中积淀了这样特有的爱国精神因子,促使闽籍华侨在抗战中迸发出空前强大的爱国精神,在抗战大业中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人们有理由坚信,闽籍华侨爱国精神中的这种特殊因子,将世代流淌在八闽儿女的血脉之中,化成一种精神图腾,秉承千秋万代。


原载:中国侨网

来源:中国侨网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