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6
网站首页 >> 海外生活 >> 正文

洋“打工仔”带饭

发布日期:2021-09-24 00:00:00


1996年和1998年,我和老伴曾两次去美国探望儿女,原以为外国人不会像国内这样人人“带饭”,谁知洋“打工仔”“带饭”比国内更普遍,更将就。


一开始我们也像国内那些“打工族”父母一样,吃晚饭前先把明天女儿要带的菜留在一边,然后大家吃端上桌的菜。有时老伴还特意为明天“带饭”蒸包子,包饺子,烙饼,包馅饼……每天换花样。晚上装好要带的饭菜,放在冰箱里,早晨在女儿出门前用塑料袋包好,再加几个水果,放在门口的桌子上。女儿在换鞋时,左手拿着车钥匙,右手拿起饭包,双脚登鞋,匆匆出门。不久,女儿发现我们晚餐时留明天带饭的菜,就奇怪,说“不用留菜,吃剩什么就带什么。”


我们仍照常特意弄菜。一次,老伴发现满满一盒包子带去就吃完了,很高兴。第二天,又多装不少饺子,回来时盒子又空了,我不禁问:“菁,你胃口这么大,这么多饺子吃完了?”女儿答,“我哪里吃得完,他们一见我吃好的就过来要。”原来女儿同事中一些华人,例如一位博士,叫彼得,一人工作,家中有太太和儿子要养活,生活简朴每天只带一盒米饭,一点菜。别的同事每周五中午去小饭店吃顿四五美元的饭,作为“聚会”,他从不参加。知道这一情况后,我们每天都要给女儿的盒子中多装一些,以备彼得这些人来要。


同事中的外国人也每天带饭,只不过他们带的是几片面包和一点香肠、奶酪之类的东西。咖啡一般由公司供应,或由某个同事带去冲一大壶共用,就像我们喝茶一样。这种午餐的模式,在美国东、西部各州都相似。


我在许多美国朋友家中见到的都如此,但我也见到一户“带饭”更节约的邻居。夫妻俩都是北航的硕士生,1986年去美国,边打工边读书,继而女的拿到了博士,男的在修车厂边工作边进修。他们已有了绿卡,也贷款买了房子,有新、旧车各一辆。但是,1997年他家的伙食远不如国内刚毕业的大学生。早晨不吃早餐就出门,要熬到中午吃带去的饭。这盒饭足有四两,但只有一点点菜。有一天晚上,我见到这家的丈夫在骂正吃晚饭的妻子、儿女及一个小保姆,说,“你们光吃菜不喝菜卤怎么行?菜吃完了,明天我们只剩汤,不好带饭。菜碗里要放只勺,你们连汤带菜一起吃才行。”天哪,我一看,桌上只有一碗炒包菜、一碗炒芹菜,另外还有一碗蛋汤,这几个人吃都不够,怎么还要求省下点干的呢?当然只好用勺舀些汤卤下饭了。这一家的大人,平时早上既不喝牛奶,也不喝饮料,星期天早上能吃半个咸鸭蛋和稀饭就不错了。咸鸭蛋一盒六只,吃完后过一两个星期才能再买。星期天烧些猪肉,有时候炒菜就切下一小块放在菜中,这就是荤菜。


看他们过这种日子,我想要汽车、洋房、绿卡又有什么用?说“洋”吧,孩子们擦嘴纸用过后要再用来擦炉灶,“尿不湿”用过放在暖气上烤了再用;孩子喝的饮料和牛奶,要到“Club”去一桶桶批发。牛奶坏了用来发馒头,从“Club”买来的大瓶饼干,小孩一年都吃不完;家中的电器、家具、儿童用品大部分是从马路边捡拾来的或从Yardsale(庭院市场)买来的旧货。这种家庭在中国留学生中绝非仅此一例。这批人大都出去得早,当时国内不少东西还凭“票”供应。


如今情况早就大变了。(文/孙侠凤)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1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