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0
网站首页 >> 各界社评 >> 正文

“你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天津女老师扯烂了中国教育最后一块遮羞布

发布日期:2021-03-01 00:00:00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天津一位女老师给学生训话的录音迅速火爆全网,因为这段录音,她已经被撤销教师资格。

在这段录音里,她多次提及学生父母的职业和收入,还提到“父母当官和富商的孩子就比你有素质”,“xx的妈妈一年挣的比你妈50年挣得还多”……

光听这一段录音就已经很不舒服了,你一个人民教师,学生家长是做什么的,挣多少钱,关你什么事?家长当不当官,有没有钱,和你教育学生有什么关系?

可再想一想,大家又发现其实真正让人生气的是“恰恰还真就是有那么点关系”但是“你凭啥说出来”......

我们气的就是她在孩子面前扯掉了当下绝大多数成年人一直在极力维护着的这块遮羞布。

这段语音在很多平台被剪辑后播放,其中一些极其重要的语句被剪掉了,比如在“送到我班上的孩子家长都是当官的”后面的那句“极为有素质,都对学生的教育非常上心”这句就被删掉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老师的逻辑。她为什么会用学生的父母来打压学生,仔细品一品就能知道,其实是出于职业习惯。

老师的职业习惯是什么?是教书育人。

按道理,老师在教育中接触的人就是孩子,但在中国,教育者接触的人并不只有孩子,还有家长,学校教育也需要家长,家庭教育更需要家长,孩子学不好就是家长问题,所以老师才会把对家长的关注放大,才导致了连“你妈挣多少钱”这种话题都能被搬进教室。

其实老师的职业习惯之一(而且占比很大),就是看家长。看的方面很多:家长层次,教育水平,教育能力,与学校的配合度等等。

从老师的角度来找规律,大概率就是这样——层次越高的家长,越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抓得越紧,培养得越仔细认真,对教育关注度越高,越能为学校教育添砖加瓦,老师自然是喜欢这样的家庭,这就是所谓的“上心”。

而层次越低,收入越低,条件不够的家庭,对孩子付出的心力势必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部分“对教育上心”而且不会“心有余力不足”的家长,普遍是学历较高,工作好,收入高,能力强。

这些特质落地到女老师观念里,无非就是她挂在嘴上的那么几个字:“当官的”,“富商”,“一年挣得比你妈50年还多”......的那类家长。

她的这段话也暴露了作为专业教育者却喜欢把学生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家长,相当于把教育的失败都推卸给家长了。

家长的愤怒,普通人的愤怒,一大半来自于这里。

很多家长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也开始慢慢适应和接受“我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但不想把“普通人”作为一个贬义词传递给孩子,我们可以在下一代面前把普通的人生标注上美好的表象,让孩子不丧失斗志。

而正当我们努力维护着这个美好的表象时,这位天津女老师恶狠狠地向孩子公布了残忍的偏见:“你父母是普通人,你也就是个普通人”,而且还以收入、官职这种物化的衡量标准来贬低普通人,其实普通家庭小孩,这就让家长看不下去了。

因此大家才会愤怒,你凭什么以父母的平庸来打击孩子呢?大多数本身就普通的父母,如此呕心沥血栽培孩子,目的是让他相信“虽然父母平庸但你可以超越我们”,可老师一句话,让孩子发现“原来我倍受歧视是因为我爸妈”。

我们痛恨的不光是老师口无遮拦,更痛恨是教育者“在其位不做其事”,更甚者“在其位滥用其职”。

有时候我们成年人多多少少对一些残酷的现实心知肚明,比如“家庭起点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确实影响很大”,“有人起点就比别人高很多”,我们知道这些,接受这些,但不等于为人师表者可以利用这些来做差别化教育甚至歧视。

所以这位天津女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从她嘴里说这样的话,那是应该被千夫所指的。她根本就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

她的意思也许挺容易懂:“别人家的家长有钱,有层次,能给孩子铺路,人家能赢在起跑线,将来一番坦途。而你父母有什么?什么都没有,那你自己还不努力?”

这话有道理么,要我说,不无道理。但她配说这话吗,她不配。因为教育者的根本品德应该是“有教无类”。

别说她不配了,就算我们普通父母对自己孩子说这话也是不配的,肯定有很多父母会有意无意对孩子说“咱们家就是普通家庭,想翻身全指望你了”,你凭啥?你自己办不到的事,凭什么让一个小孩承担这样的责任?孩子未成型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因为大人随口的一句话而被扭转,影响一生。

有些话,或许可以在大人之间心照不宣,甚至成为潜规则。但在教育里,归根结底大多数人的努力和奋斗带来的价值,足以抵消“父母使不上劲”带来的遗憾。

我们痛恨的是一个为人师表者,居然可以如此习惯性大放厥词,可见这样的老师既不是头一回如此嚣张,也不是只有一个两个。

当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老师既要活得明明白白,带给学生最通透的价值观,又要懂得取舍,不少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人格健全地成长。

为人师表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了,育人有所取有所舍,做事说话除了要经过大脑更要经过道德的洗礼。你这么一股脑说一通,由着自己性子来,也配当老师?

师德,可不能当成一句空话吧。就算不是老师,哪怕就是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明知阶层和财富的决定性,也不能以此来制压一个未成年人吧。

哪怕这个世界一塌糊涂,缺乏公平,寒门再难出贵子,但作为老师,你的天职就是帮助寒门尽量多地出贵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改变这个世界的一些偏狭,改善很多丑陋。

怎么,寒门不出贵子你就不好好教了,就去教那些富家子弟,邀功请赏就行了吗?

很可惜,现在这个时代,很多老师当不好老师。

其实很多家长也当不好家长,不乏一些很矫情的家长,平时动不动因为一点莫名其妙的事情举报老师,为割裂家校关系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这也是导致一部分老师对家长和学生带有个人主观偏见的原因之一。

当代家长对老师的评判标准有吗,有,但如今大部分标准是什么,应该就是成绩吧——我孩子在你这个老师手上成绩提升了,分数上去了,你是个好老师。反之亦然。看过电影《死亡诗社》的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遇到过真正的好老师吗?真正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沉闷的氛围、陈腐的说教、应试教育,都在毁灭好老师。

要分数的时候,家长很少关注分数以外的东西包括人格塑造/破坏。直到有老师开始侮辱人格,家长才开始想起来要保护人格了。

家校双方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给孩子在分数上施加过度的压力,有时就会导致双方都忽略了孩子人格的保护,所以有些老师言语诋毁,强行对比,毫不避讳,因为这样的管教也许有利于成绩提升,至于过程,家长不一定在意(除非被曝光)。

这件事毫无疑问是让很多家长的心凉了一截。中国的教育,对家长要求已经很高了,不客气地说,至少体制内绝大多数所谓“牛校”,靠的主要就是家长。

因为这些家长对孩子的“上心”,有的拔苗助长,有的赴汤蹈火,有的不断施压,才能把孩子推送进了牛校。所以,与其说家长依靠学校培养孩子,不如说学校依赖家长把培养好的孩子送进来。

正因如此,如天津女老师那样希望家长都是高官、都是富商、都是高知,也成了一种代表性思维。

在很多地方,学校对家长的过度依赖和非分要求,由来已久,家长通常逆来顺受,于是水涨船高。所以天津这位女老师犯了“不该说出来”的错。

什么时候老师丝毫不好奇家长是什么人,干什么的,挣多少钱,不用知道人家是贵族还是寒门,也不需要家长对教育“上心”就能平等无差别地施以教书育人,那么教育的终极奥义算是实现了。除此之外,普通人都是陪跑,教育只是在演戏。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