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桦
身为末代探花、德国汉学及中德文化交流的奠基人,商衍鎏先生功劳巨大。他的故事还未讲完,笔者曾对商衍鎏的少年、青年时代都有交代,现简略对其中晚年叙述一二。其子商承祚回忆其父在德期间时曾说:「我父的工作颇获好评,很受尊重。不仅在他们的图书馆里至今仍可看到父亲当年缮写的卡片,作为文物以珍藏,而且由于他知识广博,谦恭厚道,学行无比,教学认真,在当时得到校方的称赞,加之广集汉儒籍,建立德国第一间汉学研究中心,至今为德国所乐道;更为弘扬中华文明,促进中德文化教育的交流,起了首创之功。一九一六年秋,四年合同期满,该校商议续约。父亲考虑到当时的形势与中德关系以及战时生活的困难,还有对我留在国内而慈母见背、体质孱弱的关怀和挂念,终于决定回国。」商衍鎏的德国之行,到此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令人感佩。商衍鎏一生著述不多,我所见有两种,一是《商衍鎏诗书画集》(一九六二年自费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二是二○○四年七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但作为一个逸民,一位名士,他不仅对诗书画这三绝有极高造诣,而且一生的风波也算一个传奇人物。为此,才有一九五六年,当他八十三岁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程赴南京,为他拍摄新闻纪录片《探花的晚年》。《探花的晚年》如何?此片虽未观看,但正如承祚所说:「我父一生的遭遇,起伏很大。他少年艰辛,青年得志,中年,晚年幸福美满,可谓否极泰来,红霞满天。」(商承祚《我父商衍鎏先生传略》;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商衍鎏从德国回来后,先后出任过副总统府、总统府顾问、咨议,江苏督军署内秘书职、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抗战期间,避难蜀地,生活困苦,没有收入,只得以卖字为生,常常是整日挥毫写字,探花郎的字虽值钱,但由于战时经济不景气,润金每每算下来并不理想。那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黑暗时期,如他所说:「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使我灰心失望,我再也不过问政治,整天过着清高的隐居生活。」
解放后,商衍鎏倍觉兴奋,积极入世,历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他一改过去的文风,写出了符合新时代的作品,如《赠海外爱国侨胞》、《和平共处展望》、《号召实现和平解放台湾》、《为党八中全会的号召欢呼》等。以他自己的话说:「一九四九年解放后,政治庥明,人民鼓舞,余感动欢欣,颇有歌咏。」
商衍鎏的两个儿子在中国都属一流学者。长子承祖早年随父赴德,获汉堡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而不是杨武能先生所说毕业于北京大学)。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从事少数民族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先驱之一。一九三○年转到中央大学任德语教授,解放后在南京大学执教。
次子承祚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外语不好,不如承祖,但从小喜好古文字。当他把想学古文字的想法告诉父亲时,商衍鎏叹气道:「你学这行是找不到饭吃的,只能做个名士。名士也要生活啊。你既决意走此路,是你的志愿,我有什么话说呢?」古文字研究需大量金钱购入甲骨文,当时治古文字的大家如王国维等皆出身名门,不必为生计奔波,十年解开一字是常有的事。若是一般家庭,岂敢让有为青年从事这种不能经世致用的行业。但商父仍将儿子推荐到友人罗振玉门下,使其成为王国维之师弟,罗振玉关门弟子。三年后,二十一岁的承祚以《殷墟文学类编》一书(处女作)震惊学界,王国维为此书作序,旋即东南大学向其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承祚发去聘书,翌年,二十二岁的承祚被北师大聘为教授,二十五岁又到中山大学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九三○年重返北京,为各校争聘,既不愁饭吃,又不愁失业,回想当初,父亲的担心,已化为乌有。承祚最后荣休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
商衍鎏的一生最终是幸福的。一是高寿,他经历了三个朝代: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成为三个朝代活的历史见证人。二是他学有所成,一试高中探花,后又对德国汉学作出了富有历史意义的贡献,这是他对社会及人群所作的有益的工作,值得欣慰。三是他虽著述不多,但仅此两本足以立名,这证明了一个治学的道理,少即是多。四是他两个儿子均有所作为,这更是为人之父的大快活也。因此可以说,商衍鎏的一生绝无丁点遗憾。正因为以上之理由,我愿意将这位逸民的肖像推举给学界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