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7
网站首页 >> 凤眼天下 >> 正文

爆火的马保国背后,是武术的耻辱还是机遇?

发布日期:2020-11-18 00:00:00
    

    马保国事件「走红网络」背后,中国武术的未来在哪里?面对巨大流量和传统文化情结,中国武术应当怎样自我提升?

    文 / 李青

    编辑/ 宋鑫宇

    几乎一夜之间,马保国完成了可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成就——屠版B站。

    6个月前,自称为「混元形意太极创始人」的马保国在约战中毫无悬念的输给业余搏击爱好者王庆民。「30秒内连续被击倒3次」,这场民间赛事瞬间刷爆了朋友圈和微博,成为了绝对的社会热点话题。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在世界最高规格职业赛事UFC中,拿到个人八角笼第五胜,打平亚洲选手记录的宋亚东的热度却牢牢被局限在小小的搏击圈中。

    一边是在顶级赛之中证明自己的中国选手,另一方面是幼稚的有些可笑的闹剧,然而让搏击成为出圈全民事件的却是后者,这让很多媒体人感慨「这样的行业耻辱除权,是国内搏击&武术运动的不幸。」

    然而那是这也不会想到,6个月后,关于马保国的一系列视频和相关词条会以席卷之势,在互联网上再度爆红。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历数搏击每一次成为出圈话题,前有一龙大战网红主播药水哥冲上热搜,后有马保国事件火遍全网,在这些搏击&武术运动因「非严肃」内容而走红的背后原因,才是更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

    无论是以海外IP出门的搏击运动还是传统武术,即便强如UFC这样的金牌IP,在国内不论是观赛流量还是参与基数,都是十足的小众项目,距离足篮两大球、电竞和参与型的乒羽游泳都有着不小的差距。

    小众项目想要扩张用户面,抱紧硬核严肃赛事不放肯定不行,如何出圈是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比如一年前腾讯体育最津津乐道的,超新星运动会杨超越射箭带火了射箭馆,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出圈事件。

    

    出圈出圈,想要跨出圈层,得有外部大众圈层的人或者文化配合你。外部圈层想进来、想了解你,你就必须得接受放下一些专业层面的架子。

    比如在杨超越射箭这一事件中,娱乐艺人相比专业运动员一定会有不小的专业差距,如果作为射箭圈内人,这个时候你会跳出来指责杨超越动作姿势不专业吗?或者说还是像更多射箭馆所做的一样,借着杨超越的流量去营销自己,让更多人有机会走上射箭场?

    两个方向没有事实上的对错,只不过前者会让圈子的路越走越窄,而后者则是越走越宽。

    体育破圈这个概念炒作了很久,但依然是让无数从业者头大的无解难题。

    对于格斗、搏击类项目更是如此,缺少娱乐属性和自身较强的专业性要求让受众的门槛远高于其他活动。在此前采访权威四海CEO卢小龙时,他也坦诚的告诉氪体记者「在苦寻破圈良方」。

    事实上这个问题,就连在搏击&格斗文化较为发达的欧美也一样存在,而他们的办法在某种角度上说与国内有些殊途同归——安排话题度高的大流量网红,来自美国的白人Logan Paul和来自英国的黑人KSI,进行官方约战。

    

    而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参赛选手在海外与马保国类似,同样是因恶名、调侃而广为人知的「网红」。早在比赛之前,拳击界的许多人士、记者和拳迷都对这场比赛提出了批评,一些人直言这样臭名昭著的选手和这样业余的比赛是对拳击的「侮辱」。

    不过最终这两位自带流量的千万级别的YouTuber,用一场6回合的比赛引发了整个欧美的地震:该场比赛在英国的PPV销量超过了约书亚与鲁伊兹的一番战,成为英国整个2019年销量最大的按次付费电视节目。同时美国转播方DAZN也表示「这是DAZN目前为止观看人数最多的一场比赛,转播收入将达到新高。」

    这样的效果让很多业内人士转变了自己的看法,《纽约时报》的凯文·德雷珀撰文表示,「KSI、Paul和组织者为职业拳击这项‘停滞不前’的运动吸引到了新的观众和粉丝」。

    

    安东尼·约书亚、迪昂泰·怀尔德、泰森·富里、迪利安·怀特和安迪·鲁伊兹的拳坛大牌明星也纷纷对比赛表达了支持,特别强调希望通过网红拳击赛能够扩大拳击的影响力。

    担任本场比赛推广的拳击界大佬埃迪-赫恩(巴里-赫恩的儿子)评价这是一场堪比之前梅威瑟和嘴炮的跨界一战。「不只是这两个关键地区(英国、美国),还有其他所有的地区,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东欧、非洲——到处都是,你无法想象这些家伙有多少观众。他们把我们的体育运动带去了新的领域、新的地区、新的市场以及新的粉丝。」

    这样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小众项目不配挑选流量的质量,只要有流量就得搏机会。

    回到马保国的事件上,年轻人们起底他的背景和他以前所做的荒诞行为,做成了鬼畜视频全网爆红。尽管这种流量是带有情绪的,但却也是少有的指向这项运动和圈层的流量。人们在批判、嘲讽他的同时,也同样会有一个机会,去了解那些真正在搏击&武术运动圈子中实干奋斗的人和事。

    

    在市场营销的逻辑中,巨大流量永远是危险与机遇的双刃剑,流量越大,剑走两面各自能达到的效果也越好。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呜呼哀哉、贬低行业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马保国事件」正是搏击&武术运动圈子的绝佳机会,从来没有无法扳回的舆论,只有不懂武术的人,更何况已经背水无路可退。

    随着时间推进,马保国与他「跳梁小丑」般的故事终究会被历史遗忘。但从中暴露出的「人们对传统武术、对于搏击格斗项目的浅薄理解问题」,才是需要中国搏击&武术圈去审慎思考的。

    行业需要更主动的向大众输出更多关于搏击&武术运动的文化与故事,做正能量的跨圈尝试,去提高外部大众圈层对于行业的内涵理解和认知,中国搏击&武术的路才能真正越走越宽。

    马保国的闹剧令人发笑,但他的爆红也恰恰说明了中国人对「武功」这个话题始终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情结,和难以抵抗的吸引力。那么无论对于现在的武术运动也好,搏击格斗项目也罢,与其纠结流量的好坏,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利用这来之不易的流量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体和关注度,成为仪式感顶流的文化IP。

    就像郭德纲曾经对自己相声所说的「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