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19
网站首页 >> 海内海外 >> 正文

京城“聚元号”弓箭铺

发布日期:2014-01-30 00:00:00
   大凡翻阅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清王朝开国初年,强调“国语骑射”,因而将中国的弓矢文化推上了一个高峰。聚元号弓箭铺的由来,也是始自满洲军入关以后。从杨福喜保留的一张大清朝道光三年制作的老弓上所铭刻的文字来看,让人不难推断出:这家老字号该有三百年上下的历史了。
       老弓上的铭文除了“道光三年毅甫制”的落款之外,还有十几个象形古汉字,十分费解,至今也没有人译出其中准确含意。据说,这是为了纪念“聚元号”问世一百周年而特别制作的珍藏版,所用材料和工艺在当时都属一流。这张大弓的弓身,约有1.5公尺长,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年月,杨福喜的父亲为了逃避人祸,忍痛而将大弓被从中生生锯成了两截,混在劈柴垛里,这才得以幸存。如今,经过修复的这张百年老弓,看上去似乎完好如初,但也就是个看看的样子,已经无法使用了。笔者仔细地端详这支历经10代工匠人手的老弓,尽管历尽沧桑,依然老而弥坚,弓身镶着珍贵的鲨鱼皮,弓的表面绘有祥瑞的图案。杨师傅告诉我们,这图案所表现的含意,“暗八仙”(即八仙的法器),“万不断”(“万”字不断),“蝙蝠”(一来是音合“福”字,二来是蝙蝠是“夜眼”,暗示拉弓射箭的人可以在晚上箭无虚发)等。弓身内侧铭刻汉字题款。杨福喜将老弓举起,阳光中,让人眼前不由一亮,感受到大弓生发出一股勇猛之气,浩然雄风骤然而至,不禁令你感受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骠悍气概。
寻根“聚元号”
       为什么“聚元号”在道光三年特制一张纪念弓,仅仅是因为“聚元号”成立一百年吗?笔者在国家档案局研究馆员郭银泉的帮助下,查阅了有关档案史料,从中发现,这个道光三年对于在宫廷大内制作弓箭的工匠艺人来说,的确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刻含意。
       让我们共同浏览一下大清王朝的历史档案:
       1692年以前,清廷内务府造办处设弓作;康熙三十(1692)年,康熙谕旨,造办处迁出养心殿,东暖阁裱作移在南裱房,满洲弓箭亦留在内。其余别项匠作俱移出,在慈宁宫茶饭房做造办处。当时称为外造办处;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造办处设立了活计库,收购内廷交出成造的活计样品和造竣尚未交进的活计。聚元号弓箭铺当时应当隶属造办处弓作管理;1823年,清道光三年,不知什么原因,清廷造办处取消了弓作。
       据聚元号第八代传人杨瑞林回忆,清末北京“弓箭大院”位于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大院儿分设南、北两个大门,一个在东四南大街清真寺边上,称南大门。一个在猪市大街上,称北大门,南大门的第一家就是“聚元号”。当时弓箭大院内有40余家与弓箭制作相关的作坊。笔者分析,这些作坊迁往东四大街,很可能与朝廷取消造办处弓作有关。而聚元号工匠毅甫之所以制作“纪念弓”肯定与宫廷弓箭工匠的命运相关,而绝非仅仅是为了纪念“聚元号”成立一百周年。
       据杨福喜介绍,“聚元号”是曾经让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牌匾的弓箭作坊。如果这一点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聚元号所制作的弓箭必然是为宫廷所用,并被皇亲国戚所赏识。依据有关史料,我们得知,当年宫廷里的弓作匠人不说是养尊处优,也是衣食无忧,相对阔绰的人家。嘉庆四年十月,造办处录有《各处各作各房苏拉匠役数目总册》,记载有匠役人数、工种、来源、族籍等。其中明确弓作:弹子匠、雕銮匠、柏唐阿,共6名。旗人家匠每月食一两、二两钱粮银。康熙二十五年六月准奏,匠役内特等精巧者给食二两钱粮银,头等精巧者给食一两五钱钱粮银,而南方来的工匠待遇还要大大优于旗人家匠。
       除此之外,宫廷家匠等还给官饭分例,是正经“吃官饭”的主儿。康熙三十年十月奏准,柏唐阿、催长等食官饭。柏唐阿、催长领取每日每名羊肉十两,老米九合,豆腐八两,豆芽菜、青菜各四两,煤、木柴各一斤,黑炭一两;匠役等每名每日羊肉二两,老米九合,豆腐八两,豆芽菜、青菜各四两,面酱一两,青酱五钱,煤、木柴各一斤,黑炭一两。羊肉向饭房领取,老米、蔬菜向掌关防内管领处领取,煤、炭、木柴向营造司领取。
纪念弓的由来
       道光三年,是宫廷满洲弓箭工匠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日子。这一年,御用弓箭工匠离开了紫禁城;也就是这一年,聚元号工匠没有了“吃官饭”的待遇;这一年,可是满洲弓箭艺人刻骨铭心的日子。由此,我们不难判断:毅甫所制作的那一张纪念弓,或许本来是为宫廷某位皇亲贵戚所做;因为国家政策的突然变故,才得以留在聚元号工匠身边,成为今日的镇铺之宝。假如宫廷没有取消弓作,那么工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用宫廷的材料为自己制作一张纪念弓的。因为档案记载:管辖宫廷工匠的造办处设有钱粮库,这个机构主要就是避免冒销材料;还有,就是为了保守宫廷大内的秘密。钱粮库是要按月发放活计用银,其中包括工匠工银、钱粮银、买办工料银等,并支放活计材料。再者,造办处特别强调“本处一应所做活计俱系御用之物,其名色亦不便声明写出。”这样严密的管理制度,你用御用材料制作自己家的纪念弓,岂不是要掉脑袋吗!
       所幸,1875年,光绪年间,清廷《会典》上明确恢复了弓作。但是,笔者分析,光绪年间恢复的弓作,其管理方式上已经不同于往年了。聚元号没有重返紫禁城,而是继续留在了东四的弓箭大院。只不过他们还要继续为朝廷服务,要依据造办处所制定的标准和要求来制作弓箭。而其为制作弓箭所需要的材料,看来不再由宫廷负责采买,而允许在民间自由选购了。换一句话说,聚元号从那时起,不再是吃皇粮的“国营职工”身份,而是“国有合同职工身份”。诸如按照造办处的要求,在什么时间完成制作多少弓箭的任务。造办处则按照约定经过验收,支付给聚元号相关银两。相信当时的工钱还是比较丰厚的,因为宫廷对匠人还有相当严格的约束。譬如,明确要求不经允许不得私自外卖等制度和规距,还属于“计划内经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那时候起,东四弓箭大院被列为皇家御用之地。按照杨瑞林的说法,当时禁止任何闲杂人等入内。大院设有两个大门,各有更房及护卫。弓箭大院内部由横三条、竖三条胡同构成,形成棋盘式建筑格局。而“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德纪兴”弓箭铺分别成了这个大棋盘中固定的棋子,聚元号因为有乾隆爷御笔赐给的匾额而成为南大门的第一铺面。■(上)
来源:默认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