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7
网站首页 >> 海内海外 >> 正文

冬至馄饨及其他

发布日期:2014-01-30 00:00:00

冬至馄饨及其他

    冬至,也叫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古时把冬至视为“亚岁”。民谚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冬至这天,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吃馄饨。北京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冬至时几乎家家户户吃饺子。其实馄饨和饺子在古时是一码事,只是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食品越分越细,形式花样越来越讲究,才变成两种不同形状的食品。北魏颜之推说:“今日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之。”不难看出那时的馄饨和现在半月形的饺子在造型上已经完全一样了。
    馄饨究竟始于何时,众说纷纭。三国·魏人张缉在《广雅》上已有“馄饨,饼也”的记述。说明早在三国时期甚至还要早些,就已经有了馄饨。到了唐代,馄饨的花色品种已很精美,“各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宋时,作为节令食品的馄饨已在大江南北极为盛行了。民间也有“冬馄饨、年馎饦”(馎饦bótuō,古时的一种面食)的谚语。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上说:“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说明那时的馄饨比现在还讲究。清代,北京最有名气的是致美斋的馄饨。馅料讲究、花样精美、汤料齐全、颇富盛名。当时曾有诗云:“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是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也叫“日短至”。相反,冬至夜则是最长的一夜。诗人白居易在《冬至夜》一诗中就有“三峡南宾城最近,一年冬至夜偏长”句。过了冬至白昼便一天天长了,民间有“一天长一线”的说法。何为一线呢?据《唐杂录》载,唐代宫中是以女工织物计算白昼的长短,冬至后白昼渐长,女工织物也要一天添一线之功。“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杜甫《小至》)“日光绣户初添线,雪意屏山欲放梅”。(元·朱德润)吟的也是这个意思。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年节全家相聚追念祖先的美德。冬至这天,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每到冬至,人们总要做些好吃的祭祀祖先。宋代《梦粱录》上说:“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烟,加于常节。”《东京梦华录》上也有“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不过在汉或汉朝之前,人们在冬至时是以“黍糕”祭祖的,后来才逐渐演变为馄饨。为什么要用馄饨祭祖呢?这可能是取“馄沌”之音。因为古人认为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是处于“混沌”状态的。三国·魏·曹植在《七启》中有“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浑沌也就是混沌。后来,随着历史推进,人们逐渐把三点水偏旁改成食字偏旁,成了现在的馄饨二字。
    古时在冬至这天,宫廷还要举行盛大活动。南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武陵昭王晔传》上有“冬至问讯,诸王皆出”记载。南宋时,冬至这天“宰臣以下,行朝贺礼……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明代时,“殿前将军甲士赐黄牛、野雉、野猪、鹿脯、酒,曰头脑酒”。到了清代,皇帝还要带领群臣到郊外举行仪礼。《燕京岁时记》中有诗云:“冬至郊天礼最隆,鸾旗象辇出深宫。侍臣宠赐天恩火,鹿脯羊膏岁岁同。”说的就是清代冬至节盛典活动。
    古人重视冬至节,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冬至节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民谚也有“重病难过冬至节,过了冬至可过年”的说法。民间甚至流传着“冬至是老人关口”的说法。这是因为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民间也叫“交九”,季节开始转为隆冬数九之际。冬至后一个月便是一年里最冷的“三九”时候。“三九三,冻破砖”、“三九四九,冻死猫狗”。再加上冬至前后常常出现寒潮,伴以风雪等恶劣气候,容易使人受寒而染疾。特别是年迈体弱、素有痼疾的人,在冬至前后不能适应气温骤变,往往引起旧病复发。所以,冬至节前后,老年人和心肺有病的人应倍加注意,随着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加强营养,及时作好防治工作。

来源:默认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