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6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忠孝文化

发布日期:2020-09-24 00:00:00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宗法制。所谓“家国同构”,家即天下,天下即家,家是缩小的国家,国家是扩大的家。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君王是最大的家长,臣民相当于君王的子女。在最大的家族即国家之中,臣民对国君尽心奉事称为“忠”,“孝”是“忠”的基础,“忠”即是“孝”的扩大。华夏始终以统一为大势,忠孝核心价值观是立了大功的。

    孝梯忠顺

    先秦法家韩非的忠孝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政治色彩,他纯粹站在国家统治者的立场,来考虑和制定整个国

    家、社会的规范和行为。韩非讲的“孝梯忠顺”,核心就是绝对的服从,即子女对父母的服从,臣子对君主的服从,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依归。韩非的忠君思想为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指明了方向。

    儒家

    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视为最重要的人伦关系。调整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臣民对君主要绝对服从,即“忠”。

    孔子作为统治阶级,自然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他更注重臣下对君主的“忠”,忠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阴阳辩证解释了社会关系中最核心的君臣父子这两个对子:君父为阳,臣子为阴。孝本乎人性和人情,然后移孝作忠。在家事父,竭己尽孝;在外事君,致身尽忠,这就是事君如事父的逻辑和道理。并由君臣父子推演而来的尊卑贵贱去规范其他社会关系,从而说明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并披上亲切温暖的血缘外衣。如此,一个人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做起,把对父母之孝推广开来,便是对君王和国家的忠。封建统治者所普遍认同和大力倡导的“移孝作忠”和“忠臣求于孝子家”。由此,忠孝便成一体,并以此形成了忠孝核心价值观。忠孝观念逐渐家弦户诵,深入人心。

    孟德斯鸠认为清朝是一个把道德、法律、宗教、习俗一锅煮的国家,根本没有任何限制君权的法律和制度,儒家的那一套道德说教根本不能防止专制主义的发生,因此清朝必然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国度。至于全体古人都视君为父,就更加滋润了专制主义生长的土壤。

    儒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成为封建王朝统治人民和束缚民众思想意识的御用工具,甚至后来发展成为‘吃人的礼教。

    稳定

    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大一统的原始意义正是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忠君思想维护大一统的格局。

    儒家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孔子说,只要人人做到“孝梯”,就不会犯上作乱,天下就会太平,

    这无疑会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梯思想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首位。儒家把孝推广到社会,便移“孝”为“忠”,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于是忠孝便为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忠是孝的扩大,孝是忠的缩小。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在朝就能忠君,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也都标榜“以孝治天下”,将忠孝规范赋于法律的效力,把“不忠”、“不孝”作为“十恶”的重罪。

    以忠孝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对保持王朝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忠君思想

    古代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格局孕育了古人的忠君思想。封建集权的特点,决定了封建统治者鼓吹忠孝的专制性,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强调君父的权利,竭力抬高忠、孝的作用,使忠孝发展成愚忠、愚孝。

    忠君思想是顺应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并与之相伴随而产生, 忠君思想要求臣民唯君所是、唯君是从,成为封建君主的奴仆和工具。忠君即为忠于王朝、忠于整个封建统治阶级。古人将国家的兴衰系于君王,国家如遇外族或外敌侵犯,要服从君王命令和指挥,义无反顾,同仇敌忾,舍生忘死地为君主投入战斗,保家卫国。君王成了国家的符号。

    忠君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几千年的王朝更迭频繁,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忠孝节义”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是对中国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三纲五常”的凝练和升华。统治者们一直坚持忠孝这一重要的道德观念,通过长期灌输成为古代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化民成俗,水滴石穿的效果,最终融化到古人的心灵中,逐步转化为古人的真情实感和自觉行动,“忠孝”成为古人心目中的民族自豪感,深入人心,成为古代人民的价值观。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古人性格和精神的形成上,也表现在维护国家大一统上,忠孝核心价值观立了大功。

    忠君思想便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成为专制君主维护其皇权统治的杀手锏。专制君主之所以对忠君思想大加推崇,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此。

    吴三桂就是个典型例子。先叛明又叛清,在汉人眼里是臭名昭著,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乱臣贼子。汉人眼里满族是蛮夷而非中华,只有明朝是正统。明亡三十年后,吴三桂又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子,居然还有很多人跟着他走,有着巨大号召力,是因明朝长期对百姓进行“忠孝”教化,古代的人民一旦形成忠孝核心价值观,能转化为国家动员能力,为皇朝流尽最后一滴血对抗外族。三藩之乱后,康熙即迅速拢络汉人知识分子,向天下说明自己是华不是夷,明亡只是亡国,而非亡天下。

    忠孝道德作为封建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为了维护皇权和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是欺骗人民、压迫人民的工具,其中许多内容是违反人性,违背社会历史进步的规律,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一旦国家把人仅当作工具来对待,它就侵犯了人的尊严,似乎每一个人都是为了维持礼制教化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