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6
网站首页 >> 谈古论今 >> 正文

古代没有音响设备,观众如何听到戏台上的声音

发布日期:2020-09-23 00:00:00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47年,发烧圈中无人不知的威廉逊放大器 (Williamson amplifier) 公诸于世,此后音响技术一路“飞奔”,从电子管放大器、晶体管放大器、场效应功率管向着数字音响的时代迈进。

    今天,只要麦克风在手,高歌一曲便可以响彻几十万平方米的“鸟巢”。可是回到200年前,没有麦克风、没有音响,那时的人们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智慧,让那“西皮”“二黄”稳定动听、最大范围地传输到听者的耳朵呢?

    让我们在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北京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中找找答案。

    

    德和园戏台是清朝宫廷四大戏台之一,也是最后建造的、规模最宏大、现存最完整的宫廷戏台,戏台设有升降装置,提供立体化演出。戏台底部设有地井,戏台顶部设有天井,顶部装有辘轳绞车和升降机关。

    

    德和园大戏楼剖面图

    德和园戏楼高22.73米,底台宽17米,三层戏台,上“福台”,中“禄台”,下“寿台”;上层是仙境,中层是神道,下层是人间,台底下是地狱。三层戏台天、地井相通,可以同时演出,演员主要在一层表演,二、三层是根据剧情需要布景亮相而用。

    

    

    戏台顶部供演员升降使用的滑轮

    戏楼三层之间有天井相连,第三层设有辘轳绞车作为升降机关,可表演神仙从天而降的场面,同时在一层木地板底下还有地井,演员可以通过它演妖怪破土而出的场面,制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感觉。

    

    德和园大戏楼的前世今生

    作为观演建筑,视听效果是衡量其设计优劣的主要指标。在没有扩音技术的古代,作为开放空间的德和园戏台如何利用声学原理解决了听戏的声效需求呢?

    

    左:德和园修建工程清单;右:戏台、看戏廊等工做法清单

    京剧各行当声音特性虽各不相同,但唱腔的特点之一是调门高,音质丰满、富于穿透性,这就要求厅堂音质对中高音频要有较好的再现能力,同时要保证高调门快速演唱时的语言清晰度。同样,对于快节奏和中高频居多的京剧伴奏乐器发生特点来讲,也需要厅堂对音质的再现能力。

    

    地井及辘轳等

    德和园大戏台能够将京剧艺术完美地展现出来,首先得益于戏台下面的地井,地面被设计成架空的木地板,于是戏台下面形成了巨大的空腔,这样就能使声音产生共振和共鸣,为现场表演增加了良好的声音效果。

    

    看戏廊

    大戏楼的东西两侧还建有看戏廊,当声波碰到看戏廊的建筑,就会被反射回来,于是演员们声音听起来就会更加的饱满。

    

    德和园大戏台的门窗

    另外,大戏台的门窗使用的都是较薄的木质结构和单层玻璃,这就对低频音起到了一定的吸收作用,保证了以假声高音为主的京剧圆润有力;而戏台又是不完全封闭的空间,院落没有覆盖屋顶,声音可以适度的散失掉一部分。正是如此设计,才使德和园大戏台的混响时间长短非常适合戏曲的演出,既能使音乐声听起来圆润丰满,又不会影响京剧中语言的清晰度。

    

    更为先进的是在舞台底部除了有地井以外,还有一口深达10米的水井和五口方形蓄水池,可以引活水上台,如水漫金山等戏曲就会运用到它。同时水还起到聚音的作用,以增加演出的共鸣效果,相当于今天的麦克风。在这里唱戏字音清楚,声音也显得洪亮。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科研机构对大戏台进行了声学实测数据分析,发现时至今日,大戏台依然声场均匀,混响时间非常适合京剧的演出。

    

    德和园名称源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即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从而达到品德高尚之意。大戏楼始建于1891年,历时四年建成,此后13年间,杨小楼、谭鑫培、孙菊仙这样的京剧名家,都曾在这里演出,因此后人也为德和园大戏楼起了一个美称,把它誉为我国国粹京剧的摇篮。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