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0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为什么人类社会有"逆淘汰"的机制?

发布日期:2020-06-23 00:00:00
人类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会产生两种淘汰机制,一种是正淘汰,一种是逆淘汰,正淘汰就是优秀的淘汰落后的,逆淘汰就是落后的淘汰优秀的。这两种种淘汰是如何发生的呢?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观念的建构体。但是这个文化观念是分层次的,一个人既生活在一个宏观文化的背景之下,又生活在自己家庭的微观文化中,然后他所归属的团体又有一个组织文化,然后他的身份背景职业又是一个亚文化。这四个不同层次的文化复杂的构成了一个人。

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是比较通透的,就是它的宏观文化,组织文化和家庭微观文化具有一致性,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出现"正淘汰"的情况,就是用同一套标准来培养人、选拔人和评价人。如果一个社会的宏观文化出现了偏执,使得很多微观文化和组织文化采取了与之不一致的价值观,就会出现结构性的文化冲突,就是这个社会对人的选拔和评价,与很多家庭和个人的文化选择出现对立,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逆淘汰,就是这个社会机制开始大量的淘汰那些优秀的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冲突并不一定与文明的等级关联,亚马逊的原始部落文明也可能很和谐,有普遍一致的信念和价值标准。远比原始文明更高级的早期工业文明却非常的无序,比如一战时期的欧洲,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像一台开足了马力的绞肉机。二战的德国,也是一个让人惶惶不知终日的世界,大量优秀的人被社会淘汰,比如爱因斯坦就流亡到了美国。

如果宏观文化是高度文明的,微观文化(家庭)中培养的优秀人才就会得到选拔和重用。如果宏观文化崇尚弱肉强食的江湖规则,没有底线的人就会脱颖而出,建功立业,而那些优秀的人反而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最终被淘汰或者消灭。这就是逆淘汰。

不同的宏观文化塑造和选拔完全不同类型的人,那些在丛林规则中通过野蛮竞争而成长的人,他们适应无序世界的能力就非常强,他们没有审美性的价值倾向,怎么有用怎么来,不喜欢逻辑和分析,只看结果。相对于经济学的数学公式,他更相信老熟人的内部消息。这样的人能够在一个无序的环境中打出一片天地,而且他也乐于再创造一个无序的微观文化,培养和自己一样的人。

所以,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适应丛林社会的能力其实是很差的,甚至会显得刻板而愚笨,他坚守的底线会成为他可笑迂腐的证明。如果他被抛入到一个无序的环境,他的人生就是必然的失败,也许他像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洁白无瑕,但也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与环境格格不入。

同样,一个野蛮生长的人,在一个残酷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如果被抛入到了一个有序的宏观文化中,他也会非常的痛苦,他那种非理性的、非道德主义的行为方式会寸步难行,从而导致他产生很强的挫折感。很多低级文明的富人到了发达国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就是因为他内在的情感和价值观被证明毫无价值,一钱不值,这个就叫正淘汰。

不同的文化就会塑造不同的人,跨文化的交流会带来风险。高文明的人进入低文明的社会,他会被逆淘汰。同样,低文明的人进入到高文明社会,他也会被淘汰。在一个社会的内部,如果一个人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宏观文化不相符合,他也会被正淘汰或者逆淘汰。这就是人类文化的淘汰机制。

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的问题上一味的追求所谓更好的教育,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买来各种书,亦步亦趋的紧跟"国际最新教育思想",但他们恰恰忘记了去审视一个宏观文化的背景,就是你的孩子将来在什么样的一个宏观文化中生存?这他决定了他是被选拔还是被淘汰?如果你在家庭中所创造出来的微观文化与宏观文化不相符合,你就为孩子铺平了一个被逆淘汰的命运。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