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19
网站首页 >> 谈古论今 >> 正文

谈谈元杂剧形成的脉络和元杂剧的特点

发布日期:2020-06-22 00:00:00
    我国的戏曲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经历了蕴育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兴盛的漫长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和融汇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武术等各种艺术成份,逐渐形成了以表演故事为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特点: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歌舞。《尚书·尧典》、《诗经·陈风·宛丘》、屈原的《九歌》等,都有具体的记载或生动的描写。西周末年还出现了“优人”艺伎。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叫倡优,以表演滑稽调笑为主的叫俳优。《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楚国一个名叫孟的优人,装扮成已故宰相孙叔敖,楚庄王以为是孙叔敖复活了,这就是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这说明当时优人已开始扮演人物,作模拟表演了。

    

    到汉代,出现了“百戏”,百戏是各种歌舞伎艺的总称。汉代百戏,包括各种杂技幻术、乐舞和带简单故事的“角抵戏”。古代的歌舞、百戏等表演伎艺,当然还不能算是戏剧,但这些表演艺术长期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丰富,为戏剧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到了唐和宋金,中国的戏剧才真正进入了形成发展的时期。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唐诗的繁荣,词曲的兴起,变化与传奇的出现,以及绘画、雕塑、音乐歌舞等各种艺术呈现出繁华似锦的盛况,以多方面推动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唐代的歌舞戏,已经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扮演。起于北齐的歌舞戏“踏摇娘”,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采用了且步且歌,和声伴唱的形式,串演一个简单的故事。唐代参军戏更是盛极一时,唐代的《踏摇娘》和参军戏已具备了宋元戏剧的雏形。

    

    到宋代,戏剧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宋代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娱乐场所如瓦舍、勾栏应时涌现。在瓦舍、勾栏演出的伎艺,有说唱、说话、舞蹈、杂剧、傀儡戏等等,可谓百戏杂陈。瓦舍的出现,为各种表演艺术互相交流提供了条件。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出现了专业戏班,大大促成了戏剧艺术的迅速发展,于是在唐代歌舞杂戏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宋代杂剧登上了舞台。

    

    金灭北宋,宋室南渡,南北对峙。宋杂剧由此而出现了南北分流的情况。南方浙江温州一带出现了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叫温州杂剧,即后来所称的南戏。南戏具备了曲、白、介等戏曲的基本要素,故事完整,结构复杂,角色行当也较完备。

    

    北方的金,则出现了院本。院即行院,为艺人乐妓的居处。院本就是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说:“院本、杂剧,其实一也。”此外,宋金时期的诸宫调是当时相当流行的一种讲唱艺术形式。可以说元杂剧的形成,是金院本和诸宫调想结合的直接产物。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

    在结构上,元杂剧有严格的限制,一本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或外加一个楔子。但也有少数的变例,如《赵氏孤儿》五折一楔子。《西厢记》则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若干曲牌联组成套。

    元剧里的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的独立段落。作用是为了弥补四折的局限。

    一本杂剧的末尾还有一个“题目正名”。它用二或四句对语来总括全剧的内容,如《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一本杂剧一般取其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如《感天动地窦娥冤》;取末句中最能代表全局内容的几个字作简名,如《窦娥冤》。

    在内容上,杂剧每一折均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曲词。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称。“端正好”是曲牌。曲谱是固定的,戏曲家按谱填词即可。

    白,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因杂剧以唱为主,故把道白称为“宾”。

    科,又称“科范”,指剧本中关键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舞台指示。

    元杂剧的角色和表演:

    

    元杂剧扮演故事复杂,其角色比宋金戏剧大为增多,并有细密的分类。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等。净多扮刚勇人物或戏剧角色。杂,是杂角,如孤(官员)、孛老(老头)、细酸(书生)等等。

    

    元杂剧的表演,是把唱、念、科、舞等结合起来。它以唱为主,唱可以代替人物对话,可以叙事抒情等等。念白用来配合唱歌,铺叙剧情,介绍人物,插科打诨。加上舞蹈、武打的配合,构成了精彩的表演。元杂剧形成的唱念结合、唱工做工结合、文唱武打结合的表演,表现了我国戏曲独特的民族风格,对后代戏曲表演有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鱼羊文史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