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5
网站首页 >> 凤眼天下 >> 正文

南京、武汉、重庆三大火炉,为何会集体熄火?

发布日期:2020-05-14 00:00:00
    地球气候未来的发展趋势,到底是变冷,还是变热呢?气候的变迁,小波动是上千年至几百年的尺度,比如汉唐时期的气候要温暖湿润,而明清时期则相当寒冷干燥,这就是小波动。

    明清小冰期时期,欧洲冬天寒冷的天气

    大波动是几十万年至上万年的尺度,按照现在的科技,人类根本无法准确预测几百年以后发生的事情,何况是几十万年以后的事情。

    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四纪冰河期,若说要进入冰河期,现在就是冰河期,但为什么不冷呢?因为现在的气候正处于一个间冰期内。

    地球形成以来,一共经历了5个大冰期,分别是新太古代大冰期(24亿年前至21亿年前)、前寒武纪大冰期(8.5亿年前至6.3亿年前)、早古生代大冰期(4.6亿年前到4.3亿年前)、晚古生代大冰期(3.6亿年前到2.6亿年前)和第四纪大冰期(258万年前至今)。

    大冰期经历的时间都是千年、亿年,第四纪大冰期才持续了200多万年的时间,因此,按照以往冰河期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几百年、上千年以内,地球都处于第四纪大冰期。

    恐龙生活的年代是2.3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这段时间,正好处于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的中间,当时地球上的气候非常的温暖湿润,比现在要温暖许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即使恐龙没有灭绝,也很难在今天的地球上生存,因为现在的气温比恐龙生活的时代气温要低很多,恐龙大概只能在今天的赤道附近或者热带地区生存。

    现在地球上的南极还有大量的冰盖

    大冰期又由若干次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循环,现在的地球虽然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之内,但是,却处于第四纪大冰期内的冰期结束之后的一个间冰期内,所以,现在的气候可以定义为不冷不热,既没有侏罗纪时代那么温暖湿润,也没有冰期那样的寒冷干燥。

    我们现在所处的间冰期是从1.2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大冰期内的间冰期与冰期存在的时间,大致是以万年、十万年为尺度的,比如1.2万年前至今是间冰期,11万年前至1.2万年前是冰期,13万年前至11万年前又是一个间冰期,20万年前至13万年前则是冰期。冰期存在的时间长,间冰期存在的时间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间冰期存在了2万年的时间,最近的一个冰期则存在了9至10万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的这个间冰期已经存在了1.2万年,如果要结束,至少也是千年以后的事情,不太可能在几百年、几十年内结束,所以,言地球进入冰期,为时尚早,更何况是冰河期。

    我们只能根据以往冰河期、冰期存在的时间,来大致推算地球下一次冰河期、冰期到来的时间,按照之前的历史来看,第四纪冰河期不可能结束,因为第四纪冰期才存在了200多万年的时间,我们现在正处于的间冰期在几百年、几十年之内也不可能结束,因为毕竟才存在了1.2万年的时间。

    地球

    所以,我们不能以地球在几年之内出现的天气现象和气候事件,来断定是否会进入冰河期,冰河期是千年、亿年的尺度,冰河期之内的冰期与间冰期都是万年的尺度。几年、几十年的数据,无法预测上万年乃至上亿年的变化。

    我国长江流域的南京、武汉、重庆这三座城市,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称为“三大火炉”,那么火炉何时点火,何时熄火,其实与气候变冷还是变热,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而是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有关。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出梅”、“入伏”这两个概念。

    每年农历的六月,我国的长江流域会出现高温天气,俗称“三伏天”,这段时期出现的高温干旱天气,往往也称之为“伏旱”,而在“伏旱”之前,又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梅雨天气。何时出梅?何时入伏?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中国人是根据干支纪日法与节气来推算的。

    三伏即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为何是第三个庚日入伏,而不是六月的某一日入伏呢?因为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既要考虑月球的运动变化,也要考虑太阳的运动变化,并不是纯粹的太阳历,何时出梅,何时入伏,与太阳的运动变化有关,因此,必须根据节气日和干支纪日法来确定日期,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纪日法,称之为“干支纪日法”,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太阳系

    2019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夏至日后第一个庚日是庚寅日,为6月22日,第二个庚日是庚子日,为7月2日,第三个庚日是庚戌日,为7月12日,所以,2019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2日开始的,即农历的六月初十。中国有一些传统的节日,是根据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关于干支纪日法的常识,否则的话,就很难知道每年的什么时候入伏,什么时候出梅。出梅的日子,一般是在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

    二十四节气是纯粹的太阳历,完全反映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干支纪日法是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的组合,排列组合有一定的规律,因此,二十四节气配合干支纪日法,可以大致确定出梅、入伏的时间,但是,出梅、入伏的真正时间,还需要依靠天气预报。

    中国古代的人们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一些物候现象,来确定出梅、入伏的时间的,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梅雨和伏旱,直到现代地理学兴起以后,中国人才知道了梅雨和伏旱天气形成的真正原因。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与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大致是处于同一个纬度位置的,但是,北非、中东以及美墨边境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半干旱的沙漠气候,而我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却是“鱼米之乡”,我国的南方地区之所以摆脱了沦为沙漠和草原的命运,就在于季风的作用。

    北非和中东的云层较少,亚洲大陆东部的水汽较多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是有差异的,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冬季,陆地气温低,盛行高压,海洋温度高,盛行低压,气流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因此,在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低温少雨;夏季,陆地气温高,盛行低压,海洋温度低,盛行高压,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从东南而来,深入影响到我国的西北内陆,因此,在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

    因为有季风,所以,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能够进入到我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而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一带,虽然与海洋也很靠近,但是,这里的风不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无法深入进来。

    北非和中东地区,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也小,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不是十分的明显,这里是被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的,副热带高压常年盛行下沉气流,对流不旺盛,因此,副高控制的区域,气候往往是干旱少雨。信风会带来降雨,但是受到海陆位置的限制,北半球的信风是东北信风,在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东北风恰恰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也是干旱少雨。

    如果没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作用,我国的南方地区与北非、阿拉伯半岛一样,都是被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不可能给我国的南方地区带来降水,信风也不可能带来太多的降水,信风为什么带来的降雨不多呢?因为我国的东北方向也有海洋,但是,往东北方向看,更多的是陆地,如果依赖东北信风带来降水的话,降水范围会很小,最多也就可以影响到浙江、福建、广东的部分沿海地区,远不如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多。

    中国地形图

    我国的南方地区,在夏季深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在冬季深受东北季风的影响,但是,仍然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会北进和南移。

    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中旬,副热带高压还在太平洋上,入夏以后,东南季风由东南方向强势推来,此时,西北内陆,又有冷空气不断往东南推移,冷暖空气在我国的珠江流域、台湾岛、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华北平原的南部交汇,形成梅雨,梅雨带是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向东北一直延伸到韩国和日本。

    进入到梅雨季节,就是“入梅”,梅雨季节过后,就是“出梅”,我国的华南地区大致是在6月中上旬出梅,长江流域则是在7月中旬出梅,日本是在7月中下旬出梅。

    我国的长江流域出梅以后,副热带高压就会北进至这里,从而出现“伏旱”天气,所以,我国长江流域夏季的温度和降水量,主要就是与雨带与副热带高压“北进”、“南退”有关。

    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也有利于水稻生长

    在中国古代,雨带与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涉及到我国季风气候区的粮食产量问题,雨带如果是长期在长江流域徘徊,迟迟不推进至华北平原,或者推进至华北平原以后,又迅速退了回来,那么,我国的长江流域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夏季就不会太热,而华北平原就会出现干旱,夏季异常的高温,如果雨带强势推进至华北平原,但却不肯南下,那么,我国的华北平原就会出现洪涝灾害,而长江流域长期被副热带高压控制,三伏天就会特别的高温、干旱。南方地区的水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副高异常强势,就必须从水库里引水灌溉稻田了,否则的话,水稻会减产。

    我国南方地区的河流

    雨带和副热带高压的“北进”与“南退”机制非常的复杂,每一年都按照非常整齐的规律移动,就是所谓的“风调雨顺”,但是,事实上,大自然不会按照人类的想法来调整雨带和副高的位置。

    我国传统社会的农业容易受到洪灾与旱灾的影响,就是因为雨带和副热带高压的“北进”与“南退”不是那么的整齐划一,中国人兴修水利,就是希望通过人为的调节作用,来实现“风调雨顺”,把洪灾和旱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所以,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兴修水利的问题了。

    南京、武汉、重庆被称为“三大火炉”,火炉何时点火,何时熄火,其实就是由副热带高压“北进”与“南退”的机制所决定的,7月中旬以后,我国的长江流域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天气闷热,形同火炉,到了8月中旬以后,副热带高压慢慢退至太平洋,天气就会渐渐的凉爽。如果进入到7月中旬以后,副高的势力仍然很弱,那么,长江流域就会出现多雨的天气,雨水一多,气温自然下降,而如果进入到7月中旬以后,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势,那么,我国的南方地区就会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

    所以,有的时候“三大火炉”熄火与点火,仅仅是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决定的,与全球气候总体上的冷暖没有必然的关系。

    来源;腾飞说史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