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16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隔空怀想油糍儿

发布日期:2020-03-10 00:00:00

                  隔空怀想油糍儿

    




    即使这些日子,网络也不全是疫情。我就忙里偷闲,读了一篇说渝州府小吃的文章。其中提到,油炸的食品主要有油条、油炸方糍粑块或“油糍”(一种圆形的包有豆沙的糍粑块)。糍粑的糍,识读没有问题。油糍这小吃,初看很陌生,糍,有没有两读?立即百度了一下,仍然读作ci,二声。

    我移居渝州府,一晃七八年之久。老城这一块,大街小巷转了个遍,油条偶尔会买上一支,慢慢嚼着,享受它焦香的味道。油炸方糍粑块,是在打得不太细的糍粑里放盐,花椒面,然后切成宽约十厘米、厚约一厘米多的方形块,投放到油锅里炸出两面金黄,咸香可口,是糍粑的另一种吃法,也很受欢迎。“圆形的包有豆沙的糍粑块”的这种油炸食品,我却没吃过,甚至没看到过。

    由是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吃的油炸食品,就叫油糍。

    那是第一次随父亲赶乡场,有时还得老父背上一段儿,那十几里山路才熬得下来。进得场里,人头攒动,父亲给我买的小吃,就是油糍。小摊边口水嘀嗒守着人家做,一只白铁皮提子,形如卖酒人的酒提,只是上沿略大,仅一寸来高,舀一点米浆进去,放点豆腐粒或煮透的绿豆,再盖一层米浆,汆入油锅中,略炸,倒出来,炸出两面焦黄,搁铁架上漉干油,就可以卖给顾客了。

    记得那时一分钱可买两个,后来卖到一分钱一个,现在已经卖到一块钱一个了。通常父亲先给我买两只解解馋,赶完了场,再买三五只用小篾丝穿了,拎着回家,那脚力就一路上不乏。回得家来,正遇老娘做饭,就用一只筷子穿了油糍,递进灶膛,烤得嗞兹直冒油,再翻一面,再烤出油,那种香味儿,与乡场上现炸的油糍又有所不同。

    那时糍字还要儿化一下:油糍儿。就这一下儿化,让我这读过不少书的人糊涂了几十年。油糍儿这糍,应该怎么写?油臣,油城…?都不是,就是油糍儿。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那里油糍儿不叫油糍儿了,叫油香。油糍儿当然香,有没有包心(馅)都香,加包心(馅)就更香。但将油糍儿叫了油香,这语义学又当何解?是乡人写不来这个糍字,才有此一改,还是因为它太土,又进了城,就要文雅一点?无考。或者没去考。

    油糍儿伴随我一生,为了那童年的味道。

    后来离家去很远的长江边一座城市求学,又留居在那里。油条,油粿子,油醪糟,就是没有油糍儿。

    想吃了,就学着做。叫老家亲戚带了几只提子来。泡米,加一些黄豆,磨成桨,依样画葫芦,米浆却和提子粘着,倒不出来。那米浆只好派了别的用场。后来打听老家人,说不是任何米都可以做油糍儿,米要不是太粘,太好,太粘了不行。我哪里找这米去?只好不做不吃。

    移居渝州府之后,离老家更远,更难吃到家乡的油糍儿了。偶尔有老家人来渝州府,又要见我,带的礼物中,多半会有油糍儿,而且一定是街上做得最好的那家,一送一大袋,二三十只。礼轻情义重,何况又投我所好。那几天我的主食,基本就是油糍儿了。油糍儿趁热吃最香,一口咬开,香气随着一股热气喷涌而出,在齿间和舌尖回荡,经久不绝。也可以煮食,去油,而且不上火。我更喜欢烤焦了吃。城里没木炭,我只能高架了厚铁锅,极小的火,将油糍儿慢慢烤出二面黄,童年的味道就出来了。烤焦的油糍儿下酒,比卤牛肉还香。油糍儿不能二次油炸,一如油条,不小心就糊了。

    老家不常来人,我就只有想的份儿。

    有几年有个本家侄子进城讨生活,也曾做过油糍儿,开着三轮上街叫卖。我对侄子照顾有加,他就不时送一些油糍儿过来。但在城里靠卖油糍儿谋生,老大不易。他的主顾,多是进城打工的家乡人,其中青年人更垂青肯德基麦当老,要不就老馒头白米饭填饱肚子算数。城里人没那口福,也嫌油炸食品不健康。油糍儿养不了车,更养不住人,侄子也只好打道回乡。油糍儿自然又断了供。

    前年有机会去福建泉州,就住在离前几天出事的欣佳酒店不远处。那时大街繁华,市面平静,口罩是稀罕物。抽空去晋江的水头古镇看名闻中外的安平桥。在水头镇老街偶然见到一家以家乡县份命名的饭店,门口正有卖剩下的一堆油糍儿,就全部买下带了回来。水头镇这一片儿多有老家来的打工者,油糍儿也就不愁卖。问起来,米正是老家带来的,本地米根本做不了。那时正做返家准备,机场近在咫尺,旅行包也略有空隙。说到底,还是嘴馋。

    上网搜寻,才知道太囿于一己经验。北至陕西,中到安康,南到武汉九江,都有叫油糍儿(也叫油层儿)这样的小吃,只是材科、工艺和成品,各有区别。大体有以糯米为主,成品则中空。也有用面粉的。以大米和黄豆为主,则实心居多。

    有的地方的做法,比如陕南,湖北九江,和我所吃、所见和所做,比较接近。至于黔东北,因与我老家相邻,几乎是一样的工艺和口味了。

    我还是更喜欢老家的油糍儿。    

    前几天外侄打来电话,说想给我寄绿豆粉来,还有别的一些吃食。我想除了他做的糖果,大约还会有荞面、豆腐干等。这些都是古镇的特产,远近有名,为我所特别喜欢。当然还会有油糍儿,外侄门口那家做得最好,老婆婆靠炸油糍儿,就维持了生计。但我还是婉拒了。

    老家那里虽是打卡网红景区,但尚无确诊病例,食品安全也就没有太大问题。可是快递的路途遥遥,就很难说了。更重要的是快递到了,我却不想下楼,出街。此时的城市,说多日已无确诊病例,但一线的医生,仍严阵以待,主城这里,也无解封的正式通告。凡此种种,都在说,表面的平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已经安全无虞。

    吃在其次,保命要紧。活下来了,以后的日子还长。



    2020.3.5  17:50  起写
    2020.3.9  08:10  写完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