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7
网站首页 >> 谈古论今 >> 正文

欧洲冲击波--坚船利炮未能打开中国市场

发布日期:2020-01-13 00:00:00
    19世纪初,由于中国和英国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英国人对此十分不满,有些商人开始把鸦片走私到中国,希望尽可能维持贸易平衡。而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人吸食外国鸦片,还派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并发生了虎门销烟这一事件,两国矛盾由此激化了。1840年,英国军舰从新加坡基地出发,向清政府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清朝败北,被迫实行五口通商。英国人欣喜若狂,觉得这一仗打开了中国大门,是个重大胜利。一些西方国家的商人也跟着高兴,但是,他们都没高兴太久。

    那时候,英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他们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了很多经济特权。一位参加过签订南京条约的代表宣称,中国市场“异常庞大”,英国所有的纺织厂开足马力,也不够供给中国一个省的消费需要。还有人夸大说,每三个福州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穿的是英国纺织品。

    一想到能和几亿中国人进行贸易,英国商人们甭提多兴奋了,都好像发了疯似的,把各类商品源源不断运到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货物对华出口总量急剧增长,仅在1842年之后的短短三年里,运到中国市场的英国棉纺织品比过去增加了差不多一倍半,扩大到170万磅。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英国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市场。在1845年之后的十年中,英国输华棉纱总量增加不过10%,而棉布减少了30%。在最繁华的上海,1846年中国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第二年又继续减少了5.4%,第三年更是大幅下降20%以上。不仅是英国的棉纺织品,大批来自美国的床单、衬衣布、斜纹布也卖不出合适价钱。

    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其他国家的品种却逐渐增多。五口通商前,清朝的出口商品主要是生丝和茶叶,五口通商后,茶叶和生丝虽然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外国人的选择比以往要大得多。皮革、猪鬃、锡、豆类、籽仁、食油、原棉、草帽辫及其他小手工艺品等,应有尽有。1846至1856年的十年中,英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连年递增,对华贸易逆差额几乎又翻了一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胜利,使英国人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他们认为,中国有好几亿人口,只要每百人中有一个买了手表,每十家人有一家吃饭用刀叉,其消费量就会超过欧洲各国的总和。但事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中国农民日出而耕、日落而归,吃饭用的是筷子,手表、刀叉等西方产品根本无人问津。还有些商人把钢琴运到上海销售,结果发现,中国人喜欢的是锣鼓,对钢琴一点也不感兴趣。

    英国对华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织棉布,很多人觉得大生产有一定价格优势,但事实上,英国人碰了个大钉子。因为在中国农民的家庭作坊里,生产棉布可以不计时间成本,其他多种生产要素也不要钱,也就是说,除了原料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成本投入。而英美棉纺织品不仅要支付加工费用,还要加上关税、运费、保险费等,与土布竞争时处于明显劣势。

    此外,中国是自然经济,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了盐、铁等必须品外,不管需要什么,农民们全都自己动手,中国农民根本不需要也不习惯与外人贸易。中国民众的生活一般也比较贫困,对外国产品缺乏起码的购买力,更不用说外国货价格还高于本国商品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有个长期居住在上海的英国人搜集了很多土布布样,标注当地价格后送了回去。英国商人一看,认为在英国根本不可能按同样价格生产,更别说以这种价格卖到中国市场了。

    英国此前也是希望扩大鸦片走私,尽量实现贸易平衡。但鸦片贸易根本无法弥补巨大的对华贸易逆差,仅生丝一项,中国的出口就可将其全部价值抵消。在巨大贸易逆差影响下,英国只好再来个第二次鸦片战争。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