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4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从清议到清谈

发布日期:2019-12-10 00:00:00
    清议和清谈,虽然都有一个“清”字,但两者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相去甚远。清议和清谈是接着发生的,清议发生在东汉末年,简单来说就是太学生对为政者表达不满和愤怒的运动,因遭到镇压而悲壮落幕,不久曹丕篡汉,东汉灭亡。清谈发生在魏晋时期,曹魏只存在了2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又过了50年西晋灭亡。在这76年的时间里,中原政权两度转换,司马晋统一中国前三国鼎立,战火不息,其间又有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之争,这一时期庶民参政之路断绝,贵族子弟则寄情于山水之间,不谈世俗之事,专言形而上之事,是为清谈。

    清议之本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清谈之本为三玄,即《易经》、《道德经》和《庄子》。魏晋时期因为战乱不断,军人当政,文教荒废,文人的仕途之路被阻断,两汉经学被束之于高阁。儒家式微,政治气氛肃杀,贵族子弟不愿出仕,甚至不敢谈论朝政,于是老庄成为他们的谈资,他们在老庄的书中寻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我总觉得这样一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源自于他们内心中的郁闷和忧愁。比如竹林七子中有的人在曹魏朝庭中当过官员,眼睁睁看着司马氏夺权,政治的残酷让他们无法的接受,他们逃往山林作了隐士。或者他们见识了权力可怕,可视人命如草荠;或者他们在情感上近曹氏而远司马氏,忠臣不事二主;又或者他们确实是看透了生死,心中一片苍凉。他们高谈阔论,他们饮酒嗑药,他们愤世嫉俗,他们奇怪的行为也许只是想要远离政治。

    清议悲壮,而清谈悲凉。清议的太学生不得不对抗,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清谈的贵族子弟不得不逃离,因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不同时代的两种不同的选择,皆是出于人的良知。

    从古到今,多少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世人称之为颓废,唯有魏晋时代的这群人,后人称之为名士风流,魏晋风度。这风流和风度,亦道亦儒,他们谈的是道家玄学,但你分明能在他们身上看见儒家的精神。每当我写到这个时代,我总是会想到嵇康父子的故事。嵇康出身贵族,娶曹操的孙女长亭公主为妻,官拜郎中,如果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也许嵇康会一直过着贵族应该过着的生活。然而司马昭得势,谋反之心路人皆知,几次想拉拢嵇康 ,逼得嵇康东躲西藏。他的朋友山涛向司马昭举荐嵇康,嵇康愤而写下与山涛绝交书。不久司马昭动了杀心,找了个理由判处嵇康死刑。临死之前,嵇康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已是高官的山涛。后来山涛不负嵇康所托,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于是嵇绍入朝为官。后来在一次叛乱中,嵇绍忠心护主,死于叛军之手。嵇康忠于曹魏而拒司马晋,终慷慨赴死,嵇绍忠于司马晋而死于叛乱,嵇康嵇绍皆忠义之人也。

    君子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有所为者,东晋末年太学生的清议;有所不为者,魏晋时代贵族子弟的清谈。从清议到清谈,进则儒,退则道,这一进一退,展现的是中国人的君子之风,孔孟老庄皆为中国人的精神粮食。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取义而死,或悲凉,或悲壮,就象嵇康父子。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9/12/10 12:28:59 编辑过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