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0
网站首页 >> 凤眼天下 >> 正文

美国老太太买房故事本相,购房者要清楚时代又变了

发布日期:2019-05-21 00:00:00
    地产商大佬坦诚美国老太太买房故事本相,购房者要清楚时代又变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同样也有一个时代的引导。说自从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出来后,我们将经历房地产的重大变革毫不为过。从一个高速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迈进,最终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而我们的房地产也将从过往的高速路上下来并追求更加平稳的增长。

    似乎我们现在早已习惯你能否买得起房这个背后的意思更多的是靠贷款买房,但是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初,人们的观念刚还没有那么开化,刚从福利分房时代走出来,很难接受到市场去买房,大概任何新事物诞生出都会呈现这样的景象吧。年龄稍微大点的或许还记得当年总是有人劝你买房时顺便给你讲一个故事,即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

    



    当然也衍生出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是真正的美国老太太,也有的说是美国华侨老太太,不管是哪个,更重要的是想表达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认知和思想观念。一个美国华侨老太太退休后回到中国看望她的妹妹,谈到阔别40多年的经历和心愿,身居美国的姐姐说:“我终于在退休之前还完了一套150平米的住房贷款。”妹妹则说:“我终于在退休之前攒够钱,刚买了一套100平米住房。”姐姐不禁感叹道:“我在美国有了工作就贷款买了房,一面工作一面还贷款。如今贷款还完了,房子也住了30多年。你虽然现在也有了自己的住房,可是这30多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享受啊!”

    站在当下的角度看,我们不以为然,但当时这种观念很多人也难以理解,10年20年后,大家早就对贷款买房习以为常,而且不贷款又有多少能买得起的?实际上还有相当多的人贷款也买不起啊!然而历史惊人的相似,再次站在了一个变革的时代节点上,或许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也该完成其历史使命了,或许将来我们又开始抛弃美国老太太的思想。

    否则,开发商大佬为何选择这个时候说出这个故事的真相呢?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文章《孟晓苏: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是编的》。5月7日,在2019中国资产证券化和结构性融资行业年会上,曾担任过住房制度改革课题组组长的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回忆,“住房抵押贷款这样一个产品,我们连续推动了三年,首先是要说服央行行长们,要贷给老百姓,再一个要说服老百姓去贷款,怎么说服老百姓呢?我们房地产专家有一个叫顾云昌教授,编了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这就带动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我们把一个在国外畅行多年的产品引入到中国。故事的启示是:我们应该通过银行贷款,提前买上房子享受生活。”

    孟晓苏为何抖露出这个故事的起始来由呢?他认为,“近几年我们明显看到,地方债务在不断的扩大,现在还利息都困难,还本金基本无望,借新债不过是还旧债而已,这些困难造成地方投资下降。”原因是借得太多了,孟晓苏是想推资产证券化,把存量资产变成能够流动起来的证券,就可以有效的化解地方债。这个不展开说了。

    



    既然孟晓苏这么说,也证明一个事实,我们已经不再过多去强调美国来太太了,因为不强调人们也知道也懂得去贷款买房。甚至这种懂得已经变成一种隐患。数据显示,中国家庭近80%的钱都用来买房,从家庭财富配置来看,我国城市家庭更偏好买房,住房资产占比高达77.7%,是美国家庭住房资产占比(34.6%)的2倍之多。

    买房没错,贷款买房也没错,但是当前新的导向更没错,现在是必须纠正这种“过度”。家庭住房资产占比过高,挤压了金融资产配置,更是挤压了其他实体经济的消费和发展。在“万般皆下品,唯有买房高”的时代,大家对于房产的态度是:“买到就是赚到”。在房住不炒时代,人们的观念依然沉浸在过去,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有数据显示,当房产净值是家庭财富50%时就是一个警戒线了,更何况80%有多危险!

    



    之前,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曾表示,过分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这个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金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人口现象,这个可能会带来重要的影响。时代真的在变,我们又开始对过度依赖进行纠正。年轻人是不是因为都去考虑买房和租房了?所以也没有钱去消费了,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否则,为什么我们现在又开始讲究适度超前消费呢?其实,万事就怕过,过犹不及,我们将美国老太太的意识用到了极致。今天,我们完全不否认美国老太太对我们的积极影响,而且也没必要再去纠结谁对谁错谁更幸福。如果没有宽松的信贷环境和人们的观念更新,美国老太太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也不一定幸福。所以,有时候,幸福更是一种感觉或者知足常乐。幸福的意义不在物质本身,而在于你所拥有的综合素质是否和心理预期相适应。


    



    在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下,在严厉的因城施策调控下,信贷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我们过度把房地产投资属性放大,把加杠杆发挥到极致这种风险在逐步得到释放,调控的目标也不是把市场从一个极端引向另一个极端,而是最终实现软着陆。(光宇吐楼市)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