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19
网站首页 >> 凤眼天下 >> 正文

【在日川渝人】王敏:日本文学文化的源头是中国!

发布日期:2019-05-17 00:00:00
    王敏,1954年生,河北人氏。目前是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研究所教授,来日本工作生活37年。1992年因其学术研究获山崎奖;1990年获中国优秀翻译奖;1997年获岩手日报文学奖贤治奖;2009年受到文化厅厅长表彰。


王敏和她的新书(范浩林摄)

    为国家发展献身的日语学生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急需一批会日语的人才。但当时的中国高校教育还属于起步阶段,80%的人上不了大学,当时也没有私立大学,仅有的几所公立大学,其招生也是全国性的。在这种情况下,1973年的夏天,王敏成为了大连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日语专业大学生。

    早期中国高校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需要。大学毕业后,王敏的其他同学,根据国家的需要,在不能自主选择的情况下,被分配到了各个工作地点。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学位制度还没有建立,能够大学毕业,已经是最高的学历了。但是国家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国家想继续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深造的场所,于是建立了大学院单位。其中,四川外国语大学就是一个试点单位,那里面成立了一个为健全中国大学院制度孕育而生的试点班,班里的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招来的,只招收10人。招收的标准跟所有的大学一样,成绩最基本的要求,想继续求学的王敏便是其中之一。


王敏(左3)与青年学者们合影(王敏提供)

    王敏眼中的四川:辣中有味

    在四川学习生活了多年的王敏,对四川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而王敏也被相关机构评为了“名誉四川人”。面对记者,王敏说出了她眼中的四川。

    一、四川方言像外语。王敏初到四川后感到特别惊讶,因为当地人讲的四川话自己完全听不懂。虽然自己学的是外语专业,但中国本身就有许许多多的方言,这些方言听起来就像外语一样,需要重新的学习和对待。王敏也感受到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幅员辽阔的国家。

    二、四川的女孩子非常漂亮。王敏说很多女孩子其实年龄很大了,但自己以为她们还没有结婚。她们的皮肤非常好,性格也十分开朗,很积极向上,很少抱怨。她们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爱,让王敏感受到了一种平常心、平常人和平凡生活的态度。王敏说:“她们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四川的女孩子给我的启示非常大”。

    三、四川的饭菜非常好吃。王敏称,自己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东西,虽然很辣,但辣中有味,直到现在为止,自己依然很喜欢吃辣的东西。

    四、四川人很能吃苦。王敏表示,四川是一个温暖的地方,那里的稻子每年能生两季,但北方只能生一季。这就代表,四川人比北方收获的多,也会比较富裕,但付出的相对也会多。所以,四川人的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平常心中的不平凡,跟自然是有一些关系的。


王敏在演讲(王敏提供)

    全中国试点日本文科生留学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日本之间还没有大量的派遣留学生。因中国急需人才,理工科比较现实和实用,所以少数的留学生也集中在了理工科。但在人文科学领域,中日之间留学生的派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为了打开交流的层面,让更多领域的留学生来日本学习,当时的中日政府达成了协议,准备从人文科学领域,选出一名学生作为试点。而这一名学生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日语写的论文。王敏他们是日语研究试点班的第一批学生,他们毕业论文都是用日语写的,换言之,当时在中国,有被选拔资格的,只有那10个人。最终,王敏被选中,来到了日本。

    王敏感慨说,当时日本政府寄来的机票,就放在传达室窗口,是任何人都能拿走的。而到了北京国际机场出发的时候,却发现只身一人文科的自己,跟成批派遣的理工科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那时候的服务设施和程序,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健全和成熟,管理也不像现在这么完备,甚至登机的时候,都没有人来检查证件。

    1982年,王敏来到了日本的宫城教育大学就读。和所有愿意在学业上进步和发展的人一样,王敏每天只睡4个小时、刻苦读书、钻图书馆、写了好几纸盒箱没处发表的论文。在这基础之上,才找到了一份非正式雇用的工作,但工作的收入也是非常少的,一个课时一个月只有2万多日元,要在好几所大学里工作,才能每个月拿到10万日元,这些钱仅够最简单的生活费,王敏一周只吃一颗大白菜,因为还要买书、买资料,所以生活非常艰苦。王敏回顾这20多年,她说:“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孤独,不辞辛苦,像洋插队一样才有的今天”。

    2000年,王敏成为了东京成德大学的一名正式的在职教授,这一年她46岁了。

    王敏的授课,主要是中日比较文化、文化交流史等。经过了几十年,王敏也有无数的日本学生。被问到,有没有想过放弃日本回国工作生活时,王敏表示,从“研究日本”这一职业来看,如果在国内,自己会在一所大学里安定工作,有工资,有国家提供的宿舍,会比在日本舒适多了。但是这样自己就不可能全面了解和认识日本,自己了解和认识的日本只会存在于书本,而在日本生活的话,可以每天呼吸日本的空气,每天接触日本,这是另外的一种生活。


王敏最新的两本著作(王敏提供)

    日本文学文化的源头是中国

    4月1日,日本公布了新任天皇的年号“令和”,首次在日本古籍中取字,也让中日文学比较的话题,再次热议。

    对中日文学都有颇深研究的王敏称,日本文学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日本的文学文化是在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才产生的,这是一种分子和分母的关系,不可割裂的关系。像我们一样,小的时候对父母依恋,长大后独立了自成一家,心情是不一样的,虽然还念着父母,但是依恋和依赖发生了变化。日本文学文化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它们对母体的关系便会越来越淡化。

    现在的日本人,虽然从道理上明白源头在中国,但现实中很少意识到和关注到这一点。

    就像新年号“令和”一样,虽然取自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但仍然无法抹去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公开资料显示,《万叶集》借鉴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收编了部分汉诗。值得一提的是,《万叶集》成书时,日本尚未拥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采用汉字为注音符号记录而成。

    从中日文学文化,引申到中日关系,王敏表示,中日两国若想加深互相的理解,更好地开展双方的交流,就要相互多了解对方的历史和文化。中日间的历史和文化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是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关系。两国都隶属于汉字文化这样的母体,中国要想更好地认识自己,日本要想更好地认识自己,双方都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共同的优点,同样,也有很多共同的缺点。


日本新年号“令和”出自《万叶集》(网络图)

    和100年前的日本文豪宫泽贤治对话

    在日本生活了37年的王敏,编著和翻译的作品数量非常之大,但其中,很多著作都与日本100多年前的文学巨匠宫泽贤治有关,包括《谢谢!宫泽贤治》《宫泽贤治,对中国天马行空》《宫泽贤治和中国》等编著和《宫泽贤治杰作选》《宫泽贤治童话选》《宫泽贤治和中国》等译书。

    王敏称,宫泽贤治是100多年前出生的人,和现在的日本人相比,他能更深刻地、更本能地追溯日本文化的母体,而那个母体就是和中国的关系。王敏说,他的作品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通过他的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和学习日本,同时还可以了解和学习中国。

    “对我来说,宫泽贤治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他告诉了我日本文化的源流在哪里。同时也告诉我,这个源流,作为源流母国的中国人应该知道。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对母国了解的太少。所以,宫泽贤治告诉我,应该很好地学习日本的文化,因为学习日本的文化,就是在学习中国的文化”王敏如是说。


宫泽贤治(网络图)

    王敏助力中国名著在日本发行

    王敏不仅把日本的著作翻译成中文,还把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进行了二次创作,呈现在了日本读者面前。

    被问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时,王敏称,首先是自己喜欢,其次是宫泽贤治告诉自己,日本人精神的灵魂深处,总是和他们的文化源流有着某种联系,而这个源流自己应该学习,因为自己学习的还不够。王敏表示,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二次创作,也是自我学习的机会,学习之后,感觉能够跟宫泽贤治这样的日本人进行对话了。

    王敏对中国名著的二次创作,是针对日本读者,将其中较难理解的部分去掉简化,改成微型的作品,对于原著原有的情节,则没有改动。王敏在二次创作过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她希望翻译整理这些作品,可以使得这些作品跟日本对话,使得同一个源流的中日文化更加融合。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