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6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刘工:由“压岁钱”而论

发布日期:2019-01-25 00:00:00
    刘工:由“压岁钱”而论

    我小时候盼着过年,心里想的是压岁钱。这一点,恐怕无可厚非。如今,有关压岁钱是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陋习,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赞者说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它像过年放鞭炮一样,没有就没有年味;驳者说是民族劣根的阑尾,它像慢性炎症一样,治与不治都是病灶。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习俗中,绝大多数的国人喜欢过年撒钱。理由是:欢欢喜喜过大年。这句话,源自贫苦的杨白劳女儿喜儿唱的“欢欢喜喜过个年”,到今天改革盛世欢唱的“欢欢喜喜过大年”。由此,过年的“欢喜”就是钱,除了钱是欢喜不起来的。当然,过年没钱是最心酸的,这种感受穷人都有,富人也更有感触。

    过年给小辈“压岁钱”是小钱,这是长辈们最言不由衷的话。关于压岁钱的由来,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故事。这里,我说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种演变,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习俗。早在唐宋时期,宫廷中就流行一种散钱游戏。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一百首》中云:“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此外,王建还在《宫词一百首》中,从春日“抛与金钱唱好多”写到“内人争乞洗儿钱”。

    说到洗儿钱,这里需要说个历史记载,以此证明它的真实性。唐代官员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一书中说:“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故事说,安禄山过完生日后的第三天,杨贵妃又把安禄山召进宫中,她亲自给安禄山安排“三日洗儿”活动。当时,唐玄宗听见后宫里面欢声笑语,他问笑什么?左右人说是贵妃为干儿子禄山生日三天洗身。玄宗先是一惊,然后走至后宫。当他看了“洗儿”过程也蛮高兴,当即还赏赐给贵妃洗儿钱。不过,当时的杨贵妃比安禄山小十五六岁,洗身之时安禄山已是四十好几的人了,贵妃也正是“三十如狼”的年龄。难道说,在众目睽睽之下,贵妃当作皇帝老公的面给安禄山“三日洗儿”,是当时皇宫权贵的玩法?这一点,着实让后人费解,但史书就这么写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到了宋代,散钱的游戏逐渐变成了一种民俗。宋人袁绹在《撒金钱》一词里说:“撒金钱,乱抛坠。”此后,散钱游戏与大年初一互相拜年,长辈给小辈,大人给小孩子零花钱“压压岁”就成了民俗。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明清朝代,民间普遍流行“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等等,均是讲述压岁钱的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曾写了除夕的事:“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这“押岁锞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岁钱。清人吴曼云还在《压岁钱》诗中描绘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旧时,因铜钱常用红绳穿成串儿,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的压岁钱又叫“串钱”。至清末民初,方孔铜钱停止流通,压岁钱则演变为红纸包钱。红纸包里包上百文,寓意“长命百岁”,红纸包里包上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后来,货币改为纸币了,虔诚的长辈们又说出花样,喜欢用连号的新钞给孩子,寓意孩子“连连高升”。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会有个说道。

    关于压岁钱,民间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流传最广的,要数古代小鬼袭扰小孩的故事。传说曾有个叫“祟”的小鬼,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小孩的脑门。据说,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人们怕“祟”伤害小孩,就整夜点灯不睡,这叫“守祟”。为防止“祟”来袭扰,大人们就一直逗孩子玩,小孩就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做游戏,包了又拆,拆了又包。小孩睡着后,大人就把包着的铜钱放在枕边。半夜,一阵冷风吹过,“祟”来到小孩床头,当它正要摸小孩脑门的时候,“祟”一眼看到了小孩枕边的铜钱,“祟”便拿着铜钱就跑了。之后,这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因而,人们就把这种钱叫做“押祟钱”。随着时光流逝,“祟”与“岁”又由押小鬼转意为压岁龄,从此也就有了“压岁钱”一说。看来,小鬼也知道钱是好东西呀!

    如此说来,压岁钱是沿袭长久的民俗文化遗存。在中国民间,有以“钱”为道具的人生礼仪。如,初生洗儿钱,周岁外家送彩钱金银钱,婚礼抛喜钱、开门钱、撒帐钱,丧葬落气钱、望山钱、口含钱、洗阱钱等。除此,还有以“钱”为道具的岁时风俗。如,元日贴五色纸钱,二月二引钱龙,寒食清明纸钱致祭,以及七夕钱、压岁钱等。这些相传世代的民风民俗,都反映“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神奇性格。

    其实,压岁钱在传统的中国春节里,只不过是一种民俗民风。不过,演变而来的是隐藏着一种金钱至上的追求。可叹的是,国人视而不把“压岁钱”当作是刺激小孩盼望过年收钱的欲望。这里,暂不论“压岁钱”是源自唐代的一种散钱游戏,还是民间的避邪品。演至今日,无论“压岁钱”派生出什么样的形式,都离不开金钱的魅力,这一点毋须虚伪。

    若论压岁钱的作用,或是民俗文化,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已成了约定俗成的国人习俗。而且是陋习的,滋长小孩唯钱嘴甜的,彬彬有礼的回报。有人说,压岁钱的真正含义不仅仅停留在“钱”上,它包含了长辈对小辈的爱和希望。但事实是压岁钱的多少,收压岁钱的小孩只在数额、面值上评判给钱人的好坏,这是心知肚明的评判标准。因为压岁钱是钱,钱的作用人人皆知。所以小孩拿的是钱,不是压岁。至于散钱游戏、避邪品都是故事。当然,长辈是把压岁钱蕴含了无限的期望,但“不识事,只识数”的小辈唯钱而答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除此,这也是一种不愿为而为的民俗民风。这种期望的终极是什么呢?这又是让人争论不休的。如果说,压岁钱是一种谬种流传的陋习,那么培养的就是小孩从小唯钱的作用,以及唯利是图的隐形传授。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