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3
网站首页 >> 谈古论今 >> 正文

残忍的殉葬,童男童女头上凿洞灌水银死前痛不欲生

发布日期:2019-01-11 00:00:00
    友情提醒:文中部分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请谨慎决定是否观看。




    古代腐朽的殉葬制度一直持续了很多年,这种制度在古代帝王墓中尤为显见,一代帝王的陨落,总是伴随着万千无辜性命的终止。历史上殉葬规模最大的墓地当属秦始皇陵,殉葬者十几万人,就连建造陵墓的人都不能够幸免。


    不光在秦始皇的陵墓中,在后世的很多古墓中都会很常见有许多殉葬的童男童女,经过验尸官检验,这些童男童女大多都是生前被强制灌入水银,而且在身上还被凿开很多的小洞,这些小洞都多多少少的被灌入了水银,手段之残忍不可想象。


    被水银灌注过的身体可以保存千年甚至万年之久,就像被制作成的标本清晰可见。

    那么,皇陵中用这些童年童女殉葬意欲何为呢?主要还是与墓主人的封建迷信有关,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长生不老药时就给了他一千名童男童女,这些都还是孩子对于寻找丹药有什么帮助呢?原来古人认为孩子是有灵气的,让童男童女伴随出海更容易找到长生不老丹。

    

    让童男童女殉葬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他们身上具有灵气可保佑他们羽化成仙,因此有很多的童男童女被灌入水银成为那些迷信者的牺牲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殉葬制度几度兴起又几度废除,断断续续千年之久,直到康熙时期禁止殉葬制度才有着明显的成效。

    比活人殉葬更残忍的殉葬品:被灌水银的“仙童”

    说到埋葬人这一块,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一些说倒在里面,我国古代关于这方面又有哪些相关的制度或者是说法呢?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关于中国古代封建殉葬制度的一些东西,想必大家多多少少的都有过相关的听闻或者是了解。

    

    说到殉葬,大家可能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一些自己生前用过的物品或者是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在埋葬人的时候都会作为陪葬品一起葬掉了,这个也算是合理,也好理解,但是,小编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另外一种殉葬了,这个可以说是很残忍,真正的毫无人性啊,相信大家也猜到了,就是活人殉葬。

    

    活人殉葬这个到底是为啥呢,好好的活人,为啥要跟着死人一起被葬掉呢,这就关乎到了封建时期王室的思想了,因为作为帝王,一辈子的女人以及荣华富贵还没有享受好,不甘于这样死去,总是心灵安慰,认为自己就算埋葬了,还会以另一种形式活着。这才出现了这种制度,历史上有很多的实例,最典型的就是周朝时期的周幽王,据考古发现,周幽王的墓中发现了一百多名女性陪葬,都是后宫妃子,真的是毫无人性啊,虽然之后都没这么严重,但是也没有得到全面整治,不过有些帝王还是很好的,对于这个制度进行了废除,就比如汉武帝,他就没有让他的妃子殉葬,看到这里可能找到了一丝丝的安慰,但是到了明朝时期又恢复了,虽然明世宗废除过,但是还是作用不大,再到后来,康熙也进行了管制,这才好转,得到了改善。当然了,殉葬不仅仅发生在帝王身上,有权有势的就会有。

    

    前面说的这些都已经非常的残忍了,但是更残忍的还在后面,考古学家甚至还发现了童男童女殉葬的情况,最主要的是给他们身体里灌满了水银,而且这些孩子大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这让人很不理解,用宫廷的大人殉葬也就算了,连平常百姓的孩子都不放过,那么这么没人性的做法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个归根到底也是封建迷信惹的祸,大家都知道,中国人一直敬畏神灵,而且古代有权有势的人都想着成为像神仙这样的人一样。比如,秦始皇在生前没能成为神仙,所以就想着死后可以升仙,古代中国人也有这样的执念,那成仙为什么要殉葬小孩,这是因为,古代人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是带着仙气从天上下来的,认为神仙在天上,越小的人仙气就越足,殉葬童男童女可以增加墓里面的仙气,自然而然墓的主人越有可能成仙。这个不论是谁看来都是很扯谈的吧,也不知道是谁发起的这种思想。

    

    孩童殉葬还有一个惨绝人寰的程序,那就是灌水银,并且过程极其残忍,在幼童脑袋上打开一个洞,将水银灌入其中。水银大家都很熟悉,是有毒液态重金属,灌水银就是用来锁住所谓的仙气,是不是觉得很可笑,一个大活人殉葬,还要在身体里面灌满水银,不得不说这个脑洞是真的可以啊。

    

    在小编看来,用物品殉葬还算合理,但是用活人就说不通了,因为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特别是对于新生儿或者是很小的孩子,殉葬活人着实让人无法理解,也使人气愤及悲痛。

    文/ 牛同学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