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5
网站首页 >> 生活采风 >> 正文

杜亦有道:三代孤荒

发布日期:2018-11-23 00:00:00

阿 杜

 這標題頗怪異,必得略作闡釋。

 余生也晚,沒受很系統的文學教育,但生於富裕之家,父親為華南最巨米商,父母各房親屬多來投靠,很多表兄姐之讀書養育均為我家所負擔,多位表兄姐為當年中山大學或嶺南大學生,他們解放前後買下大批文學書籍堆塞家中。四九年「解放後」父親被控「囤積居奇壟斷國家糧食」被捕坐牢,在下幼年時就專門翻看那些解放前後豐富藏書,搬了幾次家都捨不得棄掉,直到六○年本人落港自立謀生前,仍然覽讀群書,因此今日憶起,仍對半世紀來本土文學的各「孤荒」之說有頗深印記。

 「孤」者,是抗日前後的中國「孤島文學」時期,當時半個中國淪陷日手,淪陷區的上海幫文化人仍很活躍,拍出《漁光曲》、《花木蘭》等電影,他們稱為「孤島文化」時期,國家半邊江山失陷,上海有如孤島。另一邊的「孤島文化」則是國民黨偏安一隅據守四川重慶為臨時首都,那時有幸逃入重慶大後方的文人甚多,寫了《靜靜的嘉陵江》、《寒夜》等作品,這些真正「孤島」小說阿杜小時全部看過。

 另有一說,三七年至四一年這數年,日本未發動太平洋戰爭,對英法仍友善,所以仍未入軍侵佔上海之英法租界,不少國民黨官商文化人仍躲在租界內苟生,那時他們的作品,也叫「孤島文學」,可惜今日本人能記憶起的已極模糊。

 及至一九四九年後,國民黨據守台灣一島,台灣本土派曾力抗中國化,台獨意識漸生,便常有人自稱他們是「亞細亞孤兒」,尤其民進黨開始大盛的六、七十年代,到處都有台獨幫「亞細亞孤兒」的號叫,台獨意識作品風行一時,直到九十年代、二千年代,這些「孤兒」呼號才越叫越弱,現在連台灣本土人也紛紛「三通」回國遊覽探親,一族一族的歸宗認祖,那「亞細亞孤兒」的自憐自號才日漸微弱,我們半世紀來這「三代孤荒」才告完全褪去。

来源:香港文匯報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