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4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死”的哲学

发布日期:2018-07-12 00:00:00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死”是个十分不吉利的字眼,上至庙堂,下至村野,各种避讳不胜枚举。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与死谐音的阿拉伯数字4,还被视为不吉利,有4的电话号码都卖不出好价钱。儒家文化对死采取的是回避态度:“不知生,焉知死?”,但回避归回避,死亡却是每天都发生,不能不去面对的。儒家文化这种对死亡的态度反而加重了人们对死亡的神秘好奇和恐惧。试想,人死前几乎都伴随着痛苦,死后再不能复生回来,而又不知去了哪里,并且每个人最终都有一死。如此,恐惧自然会无法消除。

    但这个世界上似乎也有不怕死的人,比如佛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等。还有一些哲人如苏格拉底,爱因斯坦,乔布斯,还有中国的得道高僧弘一法师等等。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哲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吧。古希腊的“三杰之首”苏格拉底是坦然面对死亡的,他本来可以活下来,但他还是选择了死亡。他认为他的灵魂不会随肉体而死去,而是去到一个比现实更美好的地方,并且能获得圆满的智慧和幸福安宁,所以他欣然饮下毒酒。他是满怀希望和憧憬去死的。

    爱因斯坦似乎不是哪个宗教的虔诚教徒,他不相信有人格化的神存在,但他相信宇宙有主宰有规律,如果说这是宗教,爱因斯坦称之为宇宙宗教。而人类个体的死亡换来种族的延续发展便是其规律之一。所以当爱因斯坦七十多岁患上血管瘤后,医生劝他接受手术治疗,否则血管会爆裂。爱因斯坦拒绝了手术,并说:那就让它爆裂吧。他还曾经说过:那些相信死后能见到上帝的人是软蛋。可见爱因斯坦对死亡没有丝毫的恐惧和幻想,一切按他理解的宇宙规律来面对,他是人类精神上真正的勇士。

    科技创意大师乔布斯学过佛,也有过禅修经历,当然会受到佛法对死亡看法的影响。而这种观点与苏格拉底和基督教的观点颇为相近:即灵魂不会死,可能会去到更美好的地方,解除一切痛苦,获得圆满智慧。乔布斯临终前曾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换得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交谈。他们会谈什么呢?又为何是苏格拉底?可能还是苏格拉底对死亡的观点让乔布斯产生了共鸣,但他还是有疑问:苏格拉底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且与佛法如此吻合。所以乔布斯说:人死后可能会有灵魂,也可能如苹果电脑关掉了电源一样。他无法笃信,疑问中似乎怀有恐惧。

    而中国现代的佛教高僧弘一法师在死前已有预知,他对几位同修说:我们西方极乐世界见。并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悲是对现世众生的慈悲,因为人生是苦,欣则是欣慰自己得道解脱了。四字的笔锋力道与弘一法师平常的字区别极大,应该是这位高僧的真情流露,令人赞叹。这四人对死亡的态度是有区别的,苏格拉底、乔布斯,甚至弘一法师还是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种延续,灵魂会去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天堂或极乐世界。而爱因斯坦则认为:死亡就是死亡,是宇宙的规律法则,遵从就是了,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佩服爱因斯坦的勇气和精神力量,也佩服苏格拉底的智慧,还敬佩弘一法师的慈悲。

    人生来应该追求幸福快乐,减轻痛苦和恐惧。所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也应该改一改了,我们还无法达到爱因斯坦的精神高度,但我们可以如苏格拉底、弘一法师一样,找一个精神的寄托,比如宗教。这样我们的人生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减轻或消除,这对人类是非常有益的。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