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5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道德与贫富

发布日期:2018-07-09 00:00: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财富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拉大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不小影响。贫富群体心理融合是指贫富两个群体(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相互认同、彼此接受和愿意和谐共处的心理准备状态。贫富群体心理融合不好的表现就是仇富心理。

    在中国传统的财富观基础上,道德与贫富身份在贫富群体心理融合中到底是怎么样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汉斯出版社《心理学进展》有篇文章通过设置非冲突情景和冲突情境,探讨贫富心理融合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即:人们对穷人和富人的心理融合。并结合我国传统的财富观探讨道德与贫富身份在贫富群体心理融合中的作用。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观。儒家传统思想中将富与仁(道德)对立开来,认为富人是为富不仁的,如“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财富和道德有时可能是冲突的,不能同时兼顾。所以,人们会认为富人可能没有坚守道德,是“无商不奸”或者“为富不仁”的,是被人们所唾弃的。

    研究表明,无论是非贫富冲突情境还是贫富冲突情境,人们对不道德富人的心理融合较低,如果富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要比穷人得到更低的评价,就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出现了极化现象。在非贫富冲突情境中,人们对高道德富人的心理融合较高,如果人们做了道德的事,人们对富人的评价更高,产生更多的正面影响,同样出现了极化现象。研究将此现象称为“富人道德极化”,人们对富人的心理融合中,存在着道德极化,即对高道德条件下对富人的心理融合高于穷人,在低道德条件下,对富人的心理融合低于穷人。对富人的心理融合在道德这个变量上出现了极化现象。

    因此,促进贫富心理融合,富人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尤其是在贫富冲突情境中。一个不道德行为,再加上一个富人身份,就足以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社会对富人阶层的仇恨,不利于贫富心理融合。现实生活中,经常也会有这类的新闻:开宝马倒车撞上他人宝马车,贴字条道歉,主人公因肇事后主动贴字条道歉领责,受到了人们“有担当、够诚信”、“高尚”的好评。这也是“富人道德极化”的另一种体现。

    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促进心理融合,特别是对富人而言。无论面临一般情境还是贫富冲突的情境,人们都要以道德准则行事,就会得到他人更多的认可和尊重、获得他人更高的心理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第一,财富第二,倡导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要把到道德放在第一位,财富放在第二位。孟子讲“仁者荣,不仁者辱”(《孟子·公孙丑上》),认为人之荣辱,不看财富地位,而看道德人品。无论是在冲突情境还是非冲突情境,他人表现出高道德时,人们对其心理融合更高,尤其是富人做出了道德行为,人们对其心理融合更高。因为富人没有因为追求财富而忽视道德,同时做到了追求财富与坚守道德,他就是“君子”,得到人们的认可。相反,当他人做出不道德行为时,人们对富人的心理融合低于穷人。这说明富人取财不守道,把金钱和物质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是“小人”,是不被人认可和尊重的。因此,富人的形象重塑要从“为富不仁”到“富而好仁”,才会有利于贫富群体之间的心理融合。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1毫秒